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配自动语音门禁系统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配自动语音门禁系统

2008年10月21日 14:17   来源:新华日报   


    现场:城里小区有的,我们一样不缺

    亮点提示:社区功能建设,“配套”最为关键


    “别看你是城里人,住得不一定比我们舒畅。城里小区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不缺。”8月1日,在全省最大的农民安置小区——无锡新区旺庄街道“春潮园”里,63岁的住户马淼根拉住记者,细数“住楼房”的怡然自得。

    “春潮园”是江苏省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之一,居住着1.3万户拆迁农民。几十幢6-18层不等的多层、小高层住宅整齐排列,小区内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大小超市、卫生服务站、社区活动中心皆为举步之遥。农民们住的楼房,从60到120平米不等,除必需的上下水、天然气外,每幢楼都配备了自动语音门禁系统,每户均设置了电信、有线电视接口,还引入了宽带网。社区拥有自己的物业公司,实行自我管理,居民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保安、保洁、保绿的全套服务。

    “春潮园”是旺庄街道乃至无锡近年崛起的众多“农民小区”的缩影。记者从无锡市建设局了解到,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2516个自然村居民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到2010年,将有1/3的农民住进集中安置小区。

    现场:不光住别墅,还能坐享“红利”

    亮点提示:创新增收渠道,让农民“失地不失利”

     7月31日,记者来到仪征“建华村”,只见一幢幢青灰色的3层小楼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这就是我们的村民集中居住区,有242幢联排别墅,前年和去年,村民们陆续入住。加上村里原先规划建设的两到三层500多户别墅,全村4000多人全部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村党委副书记袁桂红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242幢别墅群,这是建华人的骄傲。村里掏了1000多万元搞的水、电、路、绿化,一应俱全;每幢别墅都是三层楼,给农民的造价是14.2万元。

    记者走进周大才家里时,69岁的老周正与家人围着八仙桌吃中饭。

    “这么多钱,农民掏得起吗?”“今年春节前搬到这来的,没掏几文钱就住进别墅了,过去想也不敢想。”老周一脸自豪地回答。周大才原在朱桥组,两个儿子两房媳妇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共8口人,大儿子在城里上班,实有农村人口7人。住的几间平房老宅子有250多平方,去年评估下来值10多万元。贴了不到3万元,他先拿了现在这套三层260平方的别墅,后来又贴钱在隔壁拿了一套,三代同堂住进别墅。

    袁桂红接话:“现在村民集中居住区的绿化率达到了近40%,道路绿化率达到80%。还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7月10日开工建设苏中地区首个农村客运站,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乘上公交车。”

    让老周高兴的,还不止住进集中区。他是个“失地不失利”得益户。土地股份合作社,让他和村民们坐在家里拿钱——分红。

    老周家有5亩责任田,2006年底全部交由村里统一经营,入股土地合作社,家里7口人,折算成7股。去年分红,每股是1100多元,他家分到近8000元。还有,“村里承诺,田入股的户每家包一人到村里工厂上班。我现在是一心一意打工,一天挣50块!”

    扬州市建设局村镇建设处处长赵俊生认为,农民集中居住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农民享受更好的基础设施,享受现代文明,彻底抛弃以前“分散”带来的诸多不便。但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不能刮风,不能用力过猛,要稳健推进、适时推进”。他建议,要倡导各级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引导企业反哺农村;同时,要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降低农民集中居住的成本,防止“上楼致贫”的不良后果。(刘宏奇樊万朝程长春陈明马薇赵晓勇徐明泽刘玉洪龙步青张建荣何首君)

    相关链接:农民集中居住:既积极推进又量力而行

    省委、省政府2005年11月底提出把“农民居住集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导向”。目前,全省镇村布局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核心,是将现有的248890个自然村调整为5万个左右农民集中居住点。我省大多数地方已普遍开展了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农民集居点建设,说到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从一开始,省里就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目前全省农民集居点建设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以纯农业为主、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以及工业经济发达的行政村。为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各地普遍设立专项奖励及补贴资金,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省里始终强调,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政府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各地要量力而行,结合各地实际,把握好推进的力度与时序。要最终实现规划的集中居住目标,即使是苏南地区也需要10年、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