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配自动语音门禁系统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配自动语音门禁系统

2008年10月21日 14:17   来源:新华日报   
    农民集中居住,是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举措。记者近日走进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类型的“农家庄园”,以期从这些成功的典型里寻求可供面上借鉴的经验。

    现场:20年,古城村里的“规划接力”

    亮点提示:因地制宜规划,不搞大拆大建


     8月1日,记者来到赣榆县班庄镇古城村,发现这里和周围的农村景象大不同。

    宽阔的水泥路面上设置了好多道减速板,漂亮的路灯从村头绵延到村里。楼房并不算多,但掩映在树荫和瓜棚豆架里的民居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村党委副书记相顺岭高兴地介绍说:“周围的村子都羡慕我们村。为什么?老百姓会算账。在农村,为盖房闹仗的特别多。有钱的盖得高,没钱的盖不起;你压我,我翻盖再压过你。而在我们古城,楼房、平房都有统一规定,并排建楼的共用一道山墙,没人为盖房吵嘴打架。”2006年,古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07年,获评省康居示范村。

    村党委书记马济亮介绍,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村里比较早地搞起了村办工业,有了一点积累后,就想改变村容村貌,一直很重视村庄的规划建设。20多年了,村里换了几届班子,但一直有“规划”的理念,大家接力,严格按当初的规划来建设。村民虽不算富裕,但全村现有402户农民搬进楼房,今后别的农民翻盖新楼也有足够的空间。

    农村规划的重要,已被基层干部所认识。在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镇林苗圃村,副镇长李训和介绍说,林苗圃村今年初开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根据市里的统一规划,林苗圃村既没大拆大建,也没搬走一户人家,而是保持面貌,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原汁原味,甚至没毁坏原有的一棵果树。结果,各家在果树中建起了平房或二至三层的小楼,所用的宅基地大多也只有100多平方。有线电视、自来水、宽带也同时进村、入户。曾经担任村支书的李训和再三说,有了好规划,坚持执行最关键,千万不能换了干部就另砌炉灶。

    现场:仍住银杏树下享受全新生活

    亮点提示:有序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8月1日一大早,泰兴市胡庄镇宗林村村民来到村头广场,做健身操、练太极拳。身后,一湾河水从门前流过,银杏树荫里隐约可见一排排农家小屋,小桥、流水、绿树,相映成趣。

    从宁夏石嘴山退休回家20多年的刘文西,现在四代同堂。说起这两年的变化,他连说“想不到”:“家门百米之外就是篮球场、健身中心和超市,小河边还有钓鱼台,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如今变成真的了。”

    作为泰兴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宗林村立足本村实际,不搞大拆大建,小小的清洁家园行动,就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乐趣。

    家前屋后的自留地,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中午11点多,56岁的刘其兰和孙子一起吃午饭。指着桌上的丝瓜炒蛋、青菜、骨头汤,她笑笑说:“豇豆、丝瓜都是自家地里长的,一个夏天,想吃什么,随时摘下来,新鲜着呢。”除了蔬菜自给自足外,一株株银杏称得上是村里的“摇钱树”,刘其兰家两株百年银杏树,每年都给她家带来上千元收入,“日常开销足够了。”

    泰兴市农工办副主任汤明锋介绍,两年前市里确定了新农村建设34个试点村,根据各个村的特色,分为整治型、整治扩建型、新建型。通过整治环境,清洁了家园,保持了原有村庄的特色,提升了原有村落的品位,真是“一举多得”。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