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理性购买勿跟风 知晓规则好维权

2022年11月11日 09:3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中国质量报讯(记者 王惜纯)一年一度的“双11”大促即将到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促销活动规则,11月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提示:科学理性按需消费,防范商家促销套路,加强自身维权意识,谨防各类电信诈骗。

  每到“双11”,“低价”“降价”“满减”“赠品”“优惠券”等各种营销手段扑面而来,然而一些商家推出的优惠举措背后暗藏各种套路。中消协建议,消费者下单前要认真阅读各平台和商家的预售及促销规定,详细了解定金及尾款支付时间、退还条件以及优惠券使用条件、折扣范围和期限等内容。尤其需要注意,通常情况下“定金”支付后,如果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或因自身原因不想购买此件商品时,“定金”是不予退还的。因此,建议广大消费者切勿冲动支付定金,也不要忘记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

  不仅发现自己“花高价”购买的商品半夜降价,还被商家以“优惠券、赠品等活动不在保价范围内”为由拒绝退差价。有的商家甚至下架商品直播链接,以此来逃避保价规则。针对今年不少电商平台推出的保价规定,中消协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保价时间、保价方式、价格范围等规定细则,并及时咨询商家和平台客服,必要时留存聊天记录、广告宣传页面截图等证据,便于产生纠纷时进行维权。

  近几年直播带货热度持续不减,明星、网红直播间的“流量”带货也异军突起,同时,以“低价”为噱头的直播更是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盲目跟风购买。伴随着直播带货乱象迭起、“翻车”不断,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缺位、维权困难等痛点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应尽量选择资质全、信誉高、口碑好的正规直播平台进行观看和购买,不要随意点击非官方或陌生的直播邀请和链接;在购买后及时截屏或录制商品的广告宣传、直播画面、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相关证据,以防止商家下架直播视频无法进行维权。

  “双11”期间,也是各类电信诈骗的高发期。促销信息和手段繁多,购物平台和购物方式多样,售后维权问题增多,让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中消协提示,消费者应慎点各类红包领取及促销短信链接,不随意点击网页、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和弹窗进行交易,切勿私下进行汇款、转账。特别提醒老年消费者,如果收到类似“免费中奖”“红包领取”等短信,尤其是页面跳转到其他网页并要求填写个人信息才可兑奖的情况,一定要立即关闭页面,以防上当。

  往年的投诉案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营销类短信无法退订,甚至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订阅了品牌信息,总是被各类促销信息和推销电话骚扰。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仔细阅读各电商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隐私政策及条款,非必要不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尤其是身份证、银行卡及各类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同时,及时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单据,防止因随意丢弃、使用不当等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双11”期间部分地区物流受限。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在下单前与商家和物流客服确认商品是否可以发货,尤其在购买急需品和生鲜易腐商品时,应提前预估物流配送时长。

  商家的价格套路远不止于此。每年“双11”期间,“全年低价”“巨惠特卖”的促销广告铺天盖地,直播带货更是花样繁多,不少消费者极易变成“尾款人”。中消协倡导,消费者在面对直播带货时,不要因所谓“明星同款”而盲目跟风购买不必要的商品,学会量入为出、理性消费;也不要被“低价爆款”“拍一赠多”等商家宣传诱导而冲动消费,应选择自身切实需要的商品,更加注重商品质量及服务,避免囤货和重复购买,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