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2019年04月21日 07:0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杨国民 李治国 祝惠春 覃皓珺

  图为自上海市黄浦区外滩三号楼拍摄的浦江两岸。本报记者 李治国摄

  在这里,国产大飞机C919振翅高飞;在这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万商云集;在这里,上海自贸区成为制度创新策源地。

  时代要求上海在高质量发展上先人一步。

  将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放在”,已成为上海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要始终坚持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在落实重大任务、推进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上海正在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智慧,勇闯“无人区”、放飞想象力、展现大手笔,正在呈现出发展的澎湃新动力。

  创新之力,以质量求发展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超过86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以互联网为引领,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之初为18%,上世纪90年代初提高到30%,目前稳定在70%左右。

  在第三产业如此利好的前提下,上海如何安排二产制造业?

  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而且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在全市GDP中不能低于25%。

  25%,这个数字很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切实做到“两个防止”,即防止资金、资源、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所以,我们要夯实产业基础。”应勇表示。

  在夯实产业基础、巩固实体经济上,上海拿出一手硬一手软的两种举措。

  “上海的确在淡化GDP考核。”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表示,上海一直强调三句话——上海不唯GDP,上海不是不要GDP,上海要的是更高质量的GDP。马春雷说:“我有一个比喻,经济发展就如同骑自行车,我们小时候练自行车,要骑得好,第一要把握好方向,第二要有必要的速度,没有速度一定会摔下来,第三要有平衡的能力。”

  落实在产业层面,上海两年前颁布了巩固提升实体经济50条措施,明确提出要以高端发展为导向,聚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GDP考核在淡化,质量约束在强化。中共上海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以来,李强强调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成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明确导向。去年年底,上海连续拿出了《关于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上海产业经济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必须把关注点放在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上,加快破解激励约束机制不顺、新旧动能转换机制不畅等问题,实现“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求发展”。

  记者了解到,2016年至2017年上海就调整了2600多个产业项目,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了空间。同时,上海高端制造业风生水起,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上海产业“新势力”正在崛起。

  统计数据显示,从经济总量看,上海的GDP从1949年的36.7亿元达到2018年的3.27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上海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财政总收入。”应勇表示,上海正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能源、土地等消耗,支撑推动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记者在上海杨浦区采访时注意到,从怀德路到丹东路有一段550米岸线沿江地块,保留着不少百年来工业遗存,如今这里变身成了一个“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这里还是上海黄浦江两岸总共45公里公共空间一部分。漫步江边,市民不仅能感受到“江水可近人”,还能享受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告诉记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应该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市民感受到一个更富魅力、更有温度、更加美丽的上海。

  制度之力,激活市场潜力

  “我做财务工作都快20个年头了,没想到现在办企业和办税这么方便,普陀的服务真是‘五星级’的!”上海逸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李晓琳不久前在体验了上海市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新办企业“一网通办”服务专区后感慨道。

  “找政府办事,就要像网购一样方便。”应勇说,“我们曾经讲过一句狠话,所有依靠财政支持的政府部门,它的信息系统如果不能与大数据中心互联共享,财政就不拨款。去年我们实现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的归集,并初步建立了公共数据汇聚、互联、共享和开放的机制。”目前,“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已超过950万。

  “一网通办”,成为上海体现制度优势、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凸显的是上海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的制度变革。2005年,瑞士工业巨头在上海设立了机器人全球研发中心,2009年这里诞生了当时ABB集团内体积最小、速度最快的六轴机器人IRB120“中国龙”。ABB(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刚表示:“作为外资企业,在本土设立生产和研发机构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有人才优势,还有政府提供的非常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

  不因人而变,不因事而改,上海越来越看重“制度生产力”。制度改革看上海,上海改革看自贸区。

  自2013年9月揭牌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种子”在这块国家试验田里不断生长,面向太平洋、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建设浪潮影响全国、影响世界。成立近6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5.9万家,累计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的“3.0版”,上海自贸区交上了亮丽的改革答卷。如今在上海自贸区内,“升级版”以各种方式呈现:2018版负面清单已于2018年6月30日发布,经4次修订后,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2018版的45条;清单外实施备案制,外商投资的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95%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是负面清单以外的,以备案方式设立;境外投资管理方面,改核准为备案管理,办结时间从3个月至6个月缩短为3天。

  去年底,上海易脉和中医诊所负责人韦水英来到上海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手续时曾感慨,现在办事情真的很方便,再也不用一趟趟地跑窗口了,开办诊所只要跑3个部门,1个月就能办成。然而,令韦水英没想到的是,去年看起来已经很方便的“主题式办理套餐”服务,今年便已经“落伍”了。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杨菊芳表示,在主题套餐的基础上,杨浦区今年推出套餐联审,“一口进出”制度,企业办事情将更加方便,真正实现“办成一件完完整整的事、切切实实地只用跑一次”。

  如今,上海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版”,包含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等25个方面的内容,并对这些政务服务的办理环节、办理时间,均给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

  开放之力,汇百川为海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截至今年4月2日,已经有180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其中,已签约企业数量超过900家,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7个G20成员和3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签约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超过180家。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娟告诉记者,“举办进博会是国家对上海的信任,担当起联动世界的港口,进博会的后续效应也正是由此引发的强大动力”。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不断探索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应勇充满了自信。

  今年1月7日,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从去年夏天签约到开工,不到半年的推进速度,让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大喜过望:“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这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去年以来,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实施“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提出5个方面、20项任务、100条扩大开放举措,目前已有93条落地实施。记者拿到了一组数据:上海外资企业以约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20%的就业、27%的GDP、33%的税收、60%的工业总产值和65%的进出口。2018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27.9%、全球的3.4%,居世界城市首位。

  既向海外打开大门,又向长三角铺下通衢。“全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应勇说,去年,上海与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一批民生服务工程,长三角一体化正在高水平推进。

  如今,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频繁互动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特征。仅仅在去年11月,一连串的一体化布局就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地铁联合支付宝与杭州、宁波地铁携手,正在努力推进三城地铁“刷码过闸”的互联互通;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发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扩大开放 促进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由上海市普陀区倡议,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浙江舟山、台州,安徽淮北、铜陵等8个市(区),共同启动“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

  “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改革是最大动力,开放是最大优势。”李强告诉记者,上海要走向更加辉煌的新时代,要靠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上海将按照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积极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上海正以开拓者的精神、实干家的本色,创造更加精彩的发展传奇。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