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服务质量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新12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06月29日 15:07   来源:中国质量报   

  □ 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许晓青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支持上海旅游业提质增能的若干措施》,简称“新12条”,产业政策从去年2月的行业救急措施,逐步转向为产业未来赋能的新举措,旨在推动“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继去年推出降低旅游企业融资成本、实施文旅市场振兴计划等12条支持服务旅游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后,上海再次推出支持旅游业发展政策。

  “新12条”进一步扩大旅游企业受益面,提出鼓励在沪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强对民营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旅游企业通过私募基金投资、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对旅游市场主体的融资增信力度。

  “新12条”注重拓展旅游发展新市场,实施“上海旅游宣推计划”,鼓励企业拓展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拓展旅游消费客源市场,提供党建主题研修活动、研学实践教育等服务。上海将搭建旅游企业与大型节展活动的对接平台,推动开发高品质会奖旅游产品、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等。

  在优化旅游高品质供给方面,“新12条”鼓励旅游度假区和目的地投资建设,围绕上海重点旅游项目,推动资本和旅游重大项目精准对接,并支持企业开展旅游人才技能培训。

  “新12条”还注重引导旅游数字化转型,支持运用数字全息、VR等技术发展全景旅游、沉浸式旅游等虚拟现实交互旅游场景,今年上海将打造20个数字景区、600家数字酒店。

  “‘老12条’重在扶企纾困、解燃眉之急,‘新12条’重在提质增能、促长远发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

  春秋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周卫红说,“新12条”中鼓励企业拓展旅游消费客源市场相关措施最让她振奋。“导游们忙起来、有收入,企业的活力就回来了。”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这家民营旅游企业从业务暂停、骨干人才“失业”等危机中“涅槃”,在上海文旅部门支持下积极开拓城市微旅行、研学游等新市场,其承运的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景区“红色专线车”也于近期投入运营。周卫红说,企业在“求存”同时,也看到了发展的方向。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接待国内游客约6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2.73亿元,分别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75%和67%;国家A级景区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星级饭店业务等持续复苏。但从经济指标来看,旅游业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旅游是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关系长远发展,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城市形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何建民分析,从产业发展看,应进一步盘活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旅游业应助力构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12条”发布,沪上多家金融机构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签约为旅游中小微企业搭建“24小时”金融服务平台,以“银团”方式为上海旅游高峰工程、重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说,上海正在探索专项保险产品与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的替代方案,切实降低旅行社经营负担。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上海推动“新12条”落地,也将加快旅、文、会、商、体等产业协同发展,整体提升营商环境和行业治理能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称,除了继续推进援企稳岗政策,上海正在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上海正在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旅游年总收入由2020年的3139.78亿元增加到7000亿元。方世忠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正开创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