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凝胶+工程化外泌体”靶向治疗 抗肝纤维化给药新体系构成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记者10月27日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获悉,该院、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李汛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水凝胶+工程化外泌体”靶向治疗策略,成功构建出水凝胶—干细胞外泌体递送给药体系,为肝纤维化逆转开辟全新治疗路径。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纳米》。
肝纤维化是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结果,若未及时干预,将逐步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肝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据统计,全球每年约200万人因肝脏疾病离世,其中近半数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相关。
李汛团队此次研究实现了双重创新。一方面,对具有修复再生、抗纤维化潜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行精准“改造”——通过氨基乙酰茴香酰胺修饰,让外泌体获得“导航能力”,可精准识别并靶向结合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元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打击”。另一方面,团队将改造后的靶向外泌体装载于可注射水凝胶中。这种水凝胶如同药物仓库,通过腹腔注射方式,可将外泌体无损输送至肝脏病灶,并能使外泌体在体内缓慢释放,大幅延长其作用时间,同步实现药物“精准靶向+持续释放”的双重治疗效果。
实验数据显示,该水凝胶外泌体递送给药体系安全性良好、疗效显著。细胞实验中,改造后的外泌体可高效结合肝星状细胞,释放有效成分,有效减少氧化应激、抑制胶原沉积;动物实验中,该体系在肝脏的滞留时间延长至4周,能明显减轻小鼠肝纤维化程度、降低炎症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扎实依据。
此次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外泌体在体内“半衰期短、靶向性差”的技术难题,不仅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更具备极高的临床转化价值,目前该体系的制备工艺已申报发明专利。
李汛告诉记者,下一步团队将加快推进成果的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力争将这一技术早日应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