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8日讯(记者 郭文培)“定西因药而名、因药而兴,中医药产业是我们立市兴市之本、富市强市之基。”7月18日,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定西市副市长包世权表示,定西依托“千年药乡”资源禀赋和深厚文化,全力打造“中国药都”,正加速从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迈进。2024年,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500亿,达到了507亿元,形成了全链条发展新格局。
包世权介绍,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
一是在构建标准化种植体系上取得了新成效。定西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成西北最大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子324种6488份。建成了甘肃省唯一的中药材种子加工厂,年加工中药材种子1000多吨。推动标准化、工厂化道地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育苗、种子丸粒化配方等技术攻关,制定黄芪、党参、黄芩等22个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及标准栽培技术甘肃省地方标准29项,培育陇芪、渭党、岷归等系列品种10多个。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4.2%,建设中药材GAP示范基地42万亩,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3.5万亩。
二是在构建精深化加工体系上取得了新成效。定西抢抓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试点机遇,先后遴选33家中医药加工企业自建联建产地加工车间60余个,年加工中药材及中药原料药37万吨。已建成陇西、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5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引进中国中药、广药集团、扬子江药业等16户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落户定西,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115户,其中规上企业达到73户,拥有药品批号365个,年加工产值102亿元,产品覆盖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中成药、生物医药、康养保健等多个系列。
三是在构建专业化市场体系上取得了新成效。定西气候温凉,干而不燥、凉而不阴,是“天然药仓”。持续推动仓储能力扩容增量和交易市场现代化建设,引进中国中药、九州通集团等现代仓储物流企业建设仓储基地和“智能云仓”,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40万吨,储藏品种320多个。已建成以陇西首阳、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等5个大型市场为龙头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年交易量突破150万吨、交易额近300亿元。陇西首阳、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黄芪、当归、党参交易市场。
四是在构建融合化发展体系上取得了新成效。定西抢抓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全力促进医养融合、医药共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定西医院获批建设,建立了以市级中医院龙头带动、县乡公立医疗机构配套支撑的中医诊疗体系,全市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乡镇和社区医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研发生产药膳药妆、医疗器械、药浴保健等中医药大健康产品110多种,建成陇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通渭温泉疗养中心等中医药康养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养融合产业链,全市中医药康养保健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