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技术攻坚与商业转化共振 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5月8日,“科创热点行业周”迎来创新药行业专场,本次集体业绩说明会汇聚了18家科创板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包括百利天恒、荣昌生物、迪哲医药、君实生物、复旦张江等代表性企业。与会企业高管围绕核心技术突破、临床管线进展、商业化战略及全球合作等焦点话题,与广大投资者展开深度对话,展现中国创新药企的科技硬实力与国际化视野。
创新成果厚积薄发
近年来,科创板创新药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驱动源头创新,加速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在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等前沿赛道形成自主创新优势,研发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向临床价值转化,技术实力正深度转化为行业竞争护城河。2024年以来,科创板创新药企业共推出6款具备“全球新”属性的1类创新药,共有10款产品的16项适应症被纳入我国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彰显科技创新强劲实力。
2024年,科创板创新药龙头百利天恒研发投入14.43亿元,同比增长超90%。对此,百利天恒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官朱义表示:“目前,公司已拥有15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并在全球开展80余项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已开展的10余项Ⅲ期临床研究。公司计划后续在现有在研管线的基础上,继续聚焦肿瘤治疗领域。一方面深挖现有在研管线的潜力,探索新的适应症以及联合用药方式。另一方面,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全球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全球化创新研发平台,持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磅产品,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表示:“公司研发团队定期对研发管线进行梳理,并综合产品竞争格局、研发进度、产品联用策略等因素,将资源聚焦于更具潜力的研发项目,促使重点产品尽快获批上市。同时,公司也保持对前沿治疗领域和更多候选药物的积极探索,相应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领域已持续扩展至更多类型的药物研发,以及针对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下一代创新疗法的探索。目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多个后期阶段管线的研发和上市申请等工作,并持续探索早期阶段管线,多个产品有望于2025年启动关键注册临床。”
研发策略方面,前沿生物董事长、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谢东介绍,公司基于自身优势、市场竞争格局和发展战略,优化升级管线布局,围绕慢病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研发策略,进一步明确“长效抗HIV药物+新技术小核酸药物+高端仿制药”的开发思路,持续聚焦于具备专利壁垒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药物开发,以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
商业化进程提速
目前,科创板创新药企业正迎来业绩加速兑现期,核心创新品种凭借差异化临床价值实现快速放量,多款大单品销售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同时,企业商业化体系日趋成熟,自建销售团队与渠道合作伙伴协同发力,叠加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盈利能力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2024年是迪哲医药产品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公司合计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94.24%,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11月,公司两款已上市产品舒沃哲和高瑞哲均成功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迪哲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林在本场业绩说明会中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瑞哲是淋巴瘤领域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
2024年,君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9.48亿元,同比增长30%,归母净亏损同比收窄44%。在谈及公司提升经营质量的举措时,邹建军表示,2024年,公司持续加强各项费用管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升销售效率,并将资源聚焦于更具潜力的研发项目。此外,在商务拓展方面,公司对各种类型的商务合作均保持开放且积极的态度,并加快推进管线研发,定期梳理在研管线中具备商务拓展潜力的品种,及时分享创新成果。公司将根据产品数据、市场情况、合作潜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潜在合作。
深化全球化发展战略
创新药企的海外市场策略、海外业务布局等情况颇受投资者关注。朱义介绍,公司秉持“扎根中国、走向全球、成为跨国药企”的战略定位,致力成为在肿瘤用药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跨国药企。公司在肿瘤大分子治疗领域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研发能力、全球临床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供应能力,并将在2028年形成具备全球商业化能力的综合性生物医药企业。截至目前,包括BL-B01D1在内,公司已有5款创新药处于海外临床试验阶段。
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称,公司持续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完善海外营销体系,加强海外销售力量,提升海外销售团队的直销能力,加强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2025年,公司计划进一步增强北美和印度应用技术中心的建设力度。
“截至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在英国及欧盟已获批鼻咽癌及食管鳞癌适应症,是上述地区首个且唯一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也是上述地区唯一用于不限PD-L1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一线治疗药物。公司及各合作伙伴正持续推动已获批适应症的商业化落地并积极探索其他适应症的海外注册上市。”邹建军介绍。
( 本报记者 李梦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