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巨头“酣战”本地生活业务

2023-07-20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商战·平台

  本地生活服务“赛道”自去年开始就已竞争激烈,近日,美团在直播、短视频一系列动作再度引燃该赛道的正面“厮杀”。直播、短视频是抖音的“基本盘”,美团的此番动作,对标明显。

  另一方面,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新晋玩家,抖音“来势汹汹”,更将本地生活板块扩展到酒旅业务,直指美团“腹地”。记者观察发现,两家巨头争持不下的背后,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广阔空间,以及巨大的流量变现能力。

  本地生活平台借视频拼流量

  最近,有用户反馈,在美团App首屏推荐位出现“美团直播”的固定入口。记者体验发现,点击进入聚合页后,依次排列着外卖商家的“神抢手”、美团旅行直播间及多个本地商家自播直播间,还能看到美团买菜、买药等多个美团业务的直播预约窗口。

  “此前外卖商家有推直播,这次不同的是直播是固定入口,涉及多个业务”,美团内部人士对全媒体记者透露。有报道称,美团App短视频功能支持用户拍摄上传短视频。

  美团在直播、短视频如此频繁“大动作”,显然是对标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抖音对美团步步紧逼已是不争事实,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早期入局的“玩家”,美团也不能“坐以待毙”。

  据了解,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类平台,其优势在于用户体量+优质内容+吃喝玩乐的强属性。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对全媒体记者表示,布局直播符合当下的一个趋势。美团属于一个用完即走的消费场景,用户在App上下完单后不会过多停留,这也导致在流量方面存在不足,但在产品这块美团的布局是成熟完善,对于用户能有高的核销转化。

  记者观察发现,从今年4月,抖音外卖开启直播首秀。据美团披露的数据显示,直播间售出的商品券平均每核销1张,能带动产生1.5倍的订单交易额。

  直播平台“猛攻”酒旅板块

  美团“切入”抖音直播阵地,后者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进攻”,亦毫不含糊。

  记者注意到,目前打开抖音App,“团购”已位于置顶的导航栏,进入二级页面,当中是不同商家通过视频带货。

  同时有消息称,抖音生活服务最近进行了一系列组织调整,不仅多个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岗位调整;酒旅业务也升级为一级部门,与到店业务平行。酒旅业务本身就是美团重要的营收板块之一,抖音发力酒旅业务,势必对前者造成一定的冲击。今年7月初,抖音生活服务与全国多家酒店发起暑假大促活动。

  第三方调研机构QuestMobile调研报告指出,在本地生活服务,相比美团、点评此类典型“玩家”,短视频类平台在商家资源、配送服务“上下两端”尚未形成“壁垒”。用户目的性不强,搜索占比低,到店核销率低是短视频类平台的主要“短板”。

  然而,抖音本地生活业务亦在加强“搜索”能力,并对商家强调,“搜索正在成为经营必选项”。据披露,近半年,抖音生活服务搜索流量增长207%,生活服务搜索GMV增长213%。

  “近年,直播平台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势头猛”,有MCN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业内人士表示,到店业务在抖音本地生活业务中增长速度较快,通过直播、短视频销售餐饮的“团购券”,消费者拿着券到店消费,亦避免了物流配送的“门槛”。

  角力背后

  本地生活业务市场广阔

  双方持续角力的背后,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广阔市场。通过手机App上的达人、网友的“种草”文章、短视频,到当地的网红餐厅、网红景点进行“打卡”,是当下不少年轻群体所热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一位广州本地酒吧的负责人告诉全媒体记者,目前酒吧生意通过线上本地生活服务引流到店的占比达到六成。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至35.3万亿元。本地生活服务线上渗透率,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不仅美团和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快手、饿了么、拼多多等也在发力。据了解,今年4月,小红书推出本地生活官方账号“土拨薯”,近日,其“本地生活交易合作服务平台”上线,通过“种草”方式,挖掘团购到店的市场;快手早已开通团购入口,最近更推出“敢比价”栏目,通过低价策略来“笼络”消费者;有消息指,视频号正小范围内测本地生活业务。

  名词解释

  什么是本地生活服务?将当地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线下商家服务线上化。为线下商家提供线上推广渠道,为消费者节约搜寻商家的时间成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施晓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平台巨头“酣战”本地生活业务

2023年07月20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文静

  商战·平台

  本地生活服务“赛道”自去年开始就已竞争激烈,近日,美团在直播、短视频一系列动作再度引燃该赛道的正面“厮杀”。直播、短视频是抖音的“基本盘”,美团的此番动作,对标明显。

  另一方面,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新晋玩家,抖音“来势汹汹”,更将本地生活板块扩展到酒旅业务,直指美团“腹地”。记者观察发现,两家巨头争持不下的背后,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广阔空间,以及巨大的流量变现能力。

  本地生活平台借视频拼流量

  最近,有用户反馈,在美团App首屏推荐位出现“美团直播”的固定入口。记者体验发现,点击进入聚合页后,依次排列着外卖商家的“神抢手”、美团旅行直播间及多个本地商家自播直播间,还能看到美团买菜、买药等多个美团业务的直播预约窗口。

  “此前外卖商家有推直播,这次不同的是直播是固定入口,涉及多个业务”,美团内部人士对全媒体记者透露。有报道称,美团App短视频功能支持用户拍摄上传短视频。

  美团在直播、短视频如此频繁“大动作”,显然是对标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抖音对美团步步紧逼已是不争事实,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早期入局的“玩家”,美团也不能“坐以待毙”。

  据了解,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类平台,其优势在于用户体量+优质内容+吃喝玩乐的强属性。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对全媒体记者表示,布局直播符合当下的一个趋势。美团属于一个用完即走的消费场景,用户在App上下完单后不会过多停留,这也导致在流量方面存在不足,但在产品这块美团的布局是成熟完善,对于用户能有高的核销转化。

  记者观察发现,从今年4月,抖音外卖开启直播首秀。据美团披露的数据显示,直播间售出的商品券平均每核销1张,能带动产生1.5倍的订单交易额。

  直播平台“猛攻”酒旅板块

  美团“切入”抖音直播阵地,后者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进攻”,亦毫不含糊。

  记者注意到,目前打开抖音App,“团购”已位于置顶的导航栏,进入二级页面,当中是不同商家通过视频带货。

  同时有消息称,抖音生活服务最近进行了一系列组织调整,不仅多个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岗位调整;酒旅业务也升级为一级部门,与到店业务平行。酒旅业务本身就是美团重要的营收板块之一,抖音发力酒旅业务,势必对前者造成一定的冲击。今年7月初,抖音生活服务与全国多家酒店发起暑假大促活动。

  第三方调研机构QuestMobile调研报告指出,在本地生活服务,相比美团、点评此类典型“玩家”,短视频类平台在商家资源、配送服务“上下两端”尚未形成“壁垒”。用户目的性不强,搜索占比低,到店核销率低是短视频类平台的主要“短板”。

  然而,抖音本地生活业务亦在加强“搜索”能力,并对商家强调,“搜索正在成为经营必选项”。据披露,近半年,抖音生活服务搜索流量增长207%,生活服务搜索GMV增长213%。

  “近年,直播平台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势头猛”,有MCN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业内人士表示,到店业务在抖音本地生活业务中增长速度较快,通过直播、短视频销售餐饮的“团购券”,消费者拿着券到店消费,亦避免了物流配送的“门槛”。

  角力背后

  本地生活业务市场广阔

  双方持续角力的背后,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广阔市场。通过手机App上的达人、网友的“种草”文章、短视频,到当地的网红餐厅、网红景点进行“打卡”,是当下不少年轻群体所热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一位广州本地酒吧的负责人告诉全媒体记者,目前酒吧生意通过线上本地生活服务引流到店的占比达到六成。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至35.3万亿元。本地生活服务线上渗透率,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不仅美团和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快手、饿了么、拼多多等也在发力。据了解,今年4月,小红书推出本地生活官方账号“土拨薯”,近日,其“本地生活交易合作服务平台”上线,通过“种草”方式,挖掘团购到店的市场;快手早已开通团购入口,最近更推出“敢比价”栏目,通过低价策略来“笼络”消费者;有消息指,视频号正小范围内测本地生活业务。

  名词解释

  什么是本地生活服务?将当地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线下商家服务线上化。为线下商家提供线上推广渠道,为消费者节约搜寻商家的时间成本。

(责任编辑:施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