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城投集团武汉控股公司宗关水厂水质检验高级技师王琼格外忙碌。她反复斟酌、优化着自己提交全国人大的建议,力求让每一条建议都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
“今年是第三次到北京参加两会,心情从最初的激动与新奇,逐渐变得更加沉稳和责任感更强。每次参会都是宝贵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过程,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使命和责任。”自2023年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王琼始终将长江生态保护作为参政议政的核心议题。
今年也不例外。2025年全国两会,她再次为长江生态及其水生生物发声,提议推进长江河漫滩保护修复与江湖连通构建健康长江生态系统,并加强长江船舶航运水下噪声污染防控,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履职3年,她为何始终心系长江生态及其水生生物?提出的建议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调研发现?
履职轨迹清晰映射出长江大保护的进阶之路
王琼从小在江边长大,对长江有着特殊感情。她告诉记者,毕业之际,恰好是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之际,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于是,她坚定投身于长江大保护的行列。毕业后,进入了湖北省武汉市宗关水厂从事水质检验工作,守护市民饮用水安全近 30 年。
这种成长环境和职业背景,让她对长江的生态变化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感受,作为长江生态“晴雨表”的江豚,也一直是王琼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得益于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等政策的深入实施,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首次实现止跌回升,但依旧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
王琼深知,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河,因为长江之水滋养万物,也维系着这些珍贵的生灵。
在长期的水质检测工作中,王琼深刻认识到保护长江生态及其水生生物的重要性。因此,自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王琼积极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江豚等水生生物及长江生态保护的现状及难点。
2023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支持湖北武汉建设数字江豚项目的建议”,希望利用数字技术为江豚保护赋能,如今武汉“数字江豚”建设全面铺开,为长江生态保护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和长江水质变好,2024年全国两会上,她结合调研见闻,又提出“实施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国家工程的建议”,让迁地保护的江豚重返家园。
王琼告诉记者,去年建议提出后,农业农村部很快给予答复和支持。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单位专家正着手建立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标准,完善放归后长江江豚的监测技术体系,推动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野化放归工程。
王琼的履职轨迹,从一定程度上清晰映射出了长江大保护的进阶之路。
减少航运噪音,给江豚等长江水生生物一个安静的家
“历经3年履职实践,我的建议已形成层层递进的科学体系。”王琼告诉记者,继2023年首提“数字江豚”平台建设,到2024年推动江豚野化放归后,2025年她又将目光投向对江豚更隐蔽的生态威胁——船舶噪声污染。
今年两会上,王琼提交了“关于加强长江船舶航运水下噪声污染防控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王琼表示,调研中她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处了解到,江豚依赖声呐系统进行捕食、导航及躲避障碍物。它们的回声定位信号是超声波,峰值频率超过100K赫兹。当探测到猎物,就会持续发声锁定,并调低脉冲间的间隔,通常是间隔小于10毫秒,有点类似嗡叫声。
但长江内船舶螺旋桨产生的水下噪声为150—200分贝,不仅压缩长江江豚生存空间,还会干扰其声呐信号,导致猎物定位失准、方向辨识困难、障碍规避失效,甚至引发其意外死亡。
“不能让航运噪声成为长江江豚杀手。”王琼呼吁道。与此同时,她还发现虽然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船舶生活环境噪声作出限定,但却未明确航运对水生生物的噪声阈值。对比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将水下噪声纳入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长江生态保护存在制度性空白。
基于此,她在议案中,建议我国修订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长江船舶航运水下噪声限值标准,完善长江船舶噪声防控技术规范。
“这项修订不仅是对《长江保护法》中‘加强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要求的具体落实,更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王琼告诉记者,通过减少航运噪声对江豚等水生生物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保护长江生态系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船舶降噪的可行性又如何呢?王琼调研发现,我国对船舶施行降噪已有基础。以她生活的武汉为例,其在液化天然气(LNG)、电池、甲醇、氢燃料、混合动力等绿色动力船舶和智能船舶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与配套方面,均有实践。
据了解,武汉试点的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在运行时水下噪声较柴油船舶能降低15—20分贝。
在调研基础上,王琼对“长江静音行动”的开展提出两方面具体建议。在标准方面,她建议明确设定水下噪声限值,并开展长江水下噪声监控和限航限速试点。
另外,在技术方面,对船舶主机、螺旋桨等主要噪声源进行降噪改造,推广低噪声设备和新能源动力船舶。
她希望通过开展“长江静音行动”减少航运噪声,给江豚等长江水生生物一个安静的家。
同时,王琼也强调让长江静下来,并不意味着减少船舶量。如何让黄金水道与微笑天使真正和谐共生,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推进河漫滩保护修复与江湖连通,构建健康的长江生态系统
不仅是长江水生生物,它们和人们赖以生存的长江生态系统也是王琼关注的重点,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记者发现王琼还提交了一份关于“关于推进长江河漫滩保护修复与江湖连通构建健康长江生态系统的建议”,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调研发现呢?
王琼告诉记者,调研时她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了解到,江河堤内岸线的河漫滩水域(洪水时被淹没而在枯水时露出)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生物过程最活跃、多样性最丰富的关键区域,支撑了河流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过程。河漫滩水域还是鱼类、豚类、水鸟等水生生物不可或缺的肥育和繁殖场所,并有净化水质、稳固堤岸、美化环境等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但水生所研究人员却发现,长江自然河漫滩已急剧衰退至不足20世纪70年代的三十分之一,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持续恶化,严重制约长江生态功能的发挥,导致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快速下降。
“研究表明,目前长江干流自然河漫滩面积萎缩,江湖阻隔问题突出,失去河漫滩的江段,鱼类幼体存活率下降70%,江豚食物链长度缩短50%。”王琼告诉记者,这些情况严重威胁了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加强河漫滩的保护和修复、恢复江湖联通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测和治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基于此,她认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目标需求,全面实施长江河漫滩保护和修复工程,系统性推进其与江湖连通,保障长江生态安全,为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具体而言,她建议首先要编制长江河漫滩保护总体规划,实施分级管控;其次要系统性实施退淤还滩工程,恢复河漫滩自然生态功能;再次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调度,推进闸坝生态调控,恢复江湖自由水文连通;最后还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长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修复。
但长江河漫滩保护和修复也并非易事。“江湖连通工程涉及水文、生态等多领域,技术复杂,要求也高。而且,修复和维护需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待需完善。”王琼告诉记者,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难点,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有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确保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
王琼深知自己在长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使命。她表示,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研究长江生态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长江生态保护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她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长江大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这颗璀璨的生态明珠永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