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一帖“土方子”,垃圾减量七成多

2019年07月09日 09:36   来源:浙江日报   应磊

  原标题:一帖“土方子”,垃圾减量七成多

  “一溪迦绕抱村流,栖止多年景象幽。无数落花随水逝,何如溪里乐悠悠。”这首宁波象山溪里方村老祖宗留在祠堂里的小诗,正好是眼下这个半岛小村诗意栖居的写照。正是小暑,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娄善成的带领下,记者走在一尘不染的水泥村道上,两旁绿树小草生机勃勃,家家户户庭院里繁花似锦,开得热闹。环顾四周,目力所及,路上看不见一个烟蒂、一块果皮。

  娄善成告诉记者,作为浙江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村,溪里方村自2013年前开展垃圾分类以来,10个垃圾投放点垃圾分拣率在95%以上,垃圾总量减少了七成以上。

  6年前,城里也少有垃圾分类,溪里方村为何先行一步?追根溯源,正是全省深入推进的“千万工程”。一个当时集体经济薄弱的小村,上不了大项目,改变村容村貌从哪里做起?村干部达不成共识。

  在一次“村民说事”会上,有人提出从垃圾分类做起。“投入小,见效快,符合我们村的实际。这让村干部心痒痒。”娄善成对当时的决策过程记忆犹新。很快,村里开了一个由20名党员和40名村民代表参与的会议,拍板“上马”垃圾分类工作,一场由小村自发开启的“垃圾革命”拉开序幕。

  实践证明,垃圾分类这个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成为溪里方村“千万工程”的发力点,从改变小村卫生状况起步,带动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

  垃圾分类工作看上去很美,可真要做起来,也着实难倒了溪里方村干部群众。村干部四下打听,了解到本省某市一个社区正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于是,村里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组团前往学习。

  “不去还好,去了心里更没底。”娄善成坦言,城里的试点社区观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城市社区都搞不好,我们一个老年人占了近一半的村子,会不会学成“四不像”?

  找不到可以学习的榜样,村干部决定自己摸出一条路子来。他们围在一起讨论好几次,开出颇有溪里方特色的“土方子”。“村里第一次开全体村民参与的村民大会,一连开了五次。”娄善成告诉记者,会上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要对每位村民进行测试。

  测试的题目就是现场进行垃圾分类,全部正确可以拿到牙膏、肥皂等小礼品,测试不通过,就继续学习,尤其是让村里的每一名小学生、中学生都掌握垃圾分类。大人学不会,小孩回家继续教,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村里的“最热话题”。

  7年间,垃圾分类成为村民自发的习惯。记者随机走进村民吴爱梅家,她正在做午饭,带鱼洗净切段、土豆削皮、茄子掐尖去蒂……吴爱梅把食物残余扔进厨余垃圾桶。她指着厨余垃圾桶告诉记者:“可不能乱扔垃圾,厨余垃圾袋上有我家编号,分错了,有人就要上门来‘家访’。”

  溪里方村第四片区的垃圾分类监督员方会,就是吴爱梅口中会来“家访”的人。每天午饭、晚饭后,他都要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溪里方村一共设有10个垃圾分类站,每个站点都有专门的监督员。“可降解厨余垃圾袋村里统一发放,袋子上都有每家每户编号,这也是村干部们想出来的‘土办法’,方便找到源头。”方会笑言,“如果发现哪个垃圾袋有问题,我就找上门去,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整改指导。”

  跟着方会,记者来到他负责的垃圾站,只见绿、蓝、红、黑四个垃圾桶格外引人注目,每个垃圾桶后贴着详细说明,绿色扔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红色扔废电池等有害垃圾,蓝色扔可回收垃圾,黑色扔其他垃圾。“现在村民基本养成习惯了,我也很少会找到人家家里去了。”方会说。

  通过垃圾这样的“四类粗分”,溪里方村垃圾日清运量从2吨下降到0.5吨,缩减运输成本和垃圾填埋量,避免垃圾集中分拣产生的二次污染。而厨余垃圾实现就地消解,村里搭建阳光房,将厨余垃圾发酵后生成有机肥料。一个阳光房一年能生产近百吨有机肥,都以较低价格供应给村里的种植户。

  垃圾分类成为溪里方村“千万工程”的一把钥匙,开启了小村美丽嬗变系统工程。新的规划和建设,让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洁美古村焕发新生机。

  洁美环境,也引来投资客,带来乡村振兴新活力。上海乡伴文旅团队投资500万元将老建筑活化利用打造成精品民宿溪里方·圃舍,不但每年可以为村里带来23万元的租金收入,年底村里还能获取8%的利润分红。在精品民宿带动下,村民们也用自己闲置的房子开起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感言

  象山县委书记 叶剑鸣:

  近年来,象山县不断推进“千万工程”,带来农村面貌大提升,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开展农村垃圾“两次四分”(“农户初分、保洁员再分”两次分捡)的分类方法,推行“1+X”的多种形式终端处置方法,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体系,有力助推象山滨海“大花园”建设。当前,全县共计426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实现覆盖率86.7%,黄避岙乡、定塘镇、泗洲头镇等9个乡镇已全面完成分类村全覆盖。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小事”,是乡村治理水平、乡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从2013年2个村启动试点到2018年近400个村全面推广,我们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探索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可复制、可持续的象山模式。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攻坚破难,落细落小,使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农村新时尚。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