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护航“雨中夺粮”

2025-10-29 07:55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山东:科技护航“雨中夺粮”

2025年10月29日 07:55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杨可欣

“第一,要给农民传递信心;第二,关键时刻更需体现科技的力量。”10月20日,在先后到山东省十余个产粮大县实地调研与现场指导后,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所长李宗新如是说。

作为产粮大省,山东省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8412.6千公顷,总产量1142.04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10%。但今年入秋以来,山东平均降水量达到170.6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尤其是进入10月之后,断断续续的降雨打乱了正常秋收节奏。山东省农科战线专家紧急出动,赶赴16个地市一线帮扶。

专家开良方

连续阴雨,临沂多地田间泥泞,传统农机陷车严重,无法作业,人工抢收玉米成了必要手段。当地农民李玉田身穿雨衣,一次次钻进玉米地。“这个活儿不好干,有些地方有积水,土也松散,单纯走就费劲,再背上粮食就更难了。”李玉田说,雨还会下,掰玉米这事慢不得。

李玉田的焦急,也是大部分种植户的担忧,被李宗新看在眼里。他建议:对中小农户而言,积水严重或倒伏的地块可考虑人工收获;规模化种植大户则可通过政府协调,调配适应泥地的履带式收割机进场作业。“玉米收获的关键在于统筹作物成熟度与农机匹配度,不能盲目抢收。”李宗新说。

“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块,可抓住停雨间隙,全力组织抢收;但对尚未成熟的地块,如果烘干设备缺乏,还不如不收。”李宗新说。

采收是第一步,防止采收后的粮食因潮湿而发芽霉变是另一场关键战役。“特殊时期,需要我们运用特殊技术。”李宗新说。他提到的特殊技术,是分类处理秋收玉米,比如,可以将高湿玉米的籽粒、果穗、整株破碎后生产饲料防霉。

在潍坊市,绿野粮食烘干仓储中心采用智能化、机械化技术,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烘干量达900吨,覆盖周边5万至10万亩地粮食烘干需求;在聊城市临清市,带穗烘干技术通过二次烘干将鲜玉米棒湿度降至30%以下……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丁照华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派出的帮扶专家之一。丁照华说,连续阴雨让玉米水分含量普遍偏高,储存不当极易发芽或霉变。收获后要第一时间就近联系粮食烘干点,将水分降至15%—16%后,才能安全入库。若无烘干条件,可在院内搭架通风,采取“果穗装笼”或摊平晾放等方式自然风干。

秋雨连绵天气也导致临沂市临沭县农民邰玉侠经营的宝翔家庭农场遭遇甘薯收储难题。甘薯采收过程中造成的伤口,在潮湿环境下极易腐烂。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种薯繁育与质量控制岗位科学家侯夫云给邰玉侠带来了希望。侯夫云现场讲解甘薯伤口高温愈合的操作流程与关键控制点,为农场顺利贮藏甘薯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强信心

国庆节前后,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开昌频繁到省内各地调研指导,对受到天气影响的秋收感触颇深。“今年秋粮长势很好,丰产兆头很足,但天气影响了秋粮后期的收获。”他建议,强化玉米收储烘干保障,对经营主体的烘干作业进行补贴。

对农民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信心来源于政策、来源于技术。“当下,不论是各级部门还是专家,从政策资金到技术,都在提供最大支持。”刘开昌说,向农民传递信心很重要,要上下齐心,共同打赢这场“三秋”生产攻坚战。

秋收之后是播种,这也是一场关键硬仗。

连续6天,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北部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升东一直在菏泽市、枣庄市指导秋收秋种工作。为了让更多种植户学会应对恶劣天气,他专门通过当地电视台录制了介绍小麦晚播注意事项的短视频,并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交了关于2025年小麦应急生产技术(秋汛)的建议。

“小麦播种既要沉住气,也要审时度势。”李升东说,只要墒情合适,及时抢种,通过增加播量、提高播种质量,晚播也能有好收成。

农科专家们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户纾解燃眉之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脚步遍布半个山东,深入7市10县(市、区),分类指导,提供“定制式”技术方案;经济作物研究所组织6批次25人次科研人员深入6市7县(市、区)开展棉花防涝救灾工作;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深入重点区域,指导种植大户做好花生抢收及产后处理工作……

在“雨中夺粮”的攻坚战中,越来越多农科专家正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给农民出主意、想办法,为秋收秋播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李冬阳)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