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部门锚定“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核心目标,以全链条防控筑牢根基、以精准施策回应关切、以共治协同凝聚合力,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向“主动防控”跨越,不仅守护了亿万群众的“舌尖安全”,更探索出一条兼具力度与温度的现代化治理路径。
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是百姓饮食刚需,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压舱石”。市场监管部门跳出“事后救火”的传统模式,构建“许可准入—过程管控—抽检覆盖”的全链条闭环。为生产主体设置门槛,从源头筛除风险;通过智能监控、常态巡查紧盯关键环节,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以“抽检—公示—处置”流程化操作,让不合格食品无处遁形。这种“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主动治理逻辑,保障了大宗食品的安全。
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等合格率连续多年高位运行,背后是监管重心的前移。以大宗食品为核心的固本之策,既稳住了日常饮食安全底线,更夯实了食品市场供给秩序,让“舌尖上的基本盘”始终稳固。
食品安全治理的精度,体现在对重点人群的定制化守护中。针对婴幼儿、学生、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市场监管部门打出精准监管组合拳: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以“严格注册+加密检查”双保险,为婴幼儿筑牢安全防线;校园食品安全通过“部门联查+明厨亮灶”,让食堂操作全程透明,守护学生“盘中餐”;保健食品领域严打坑老骗老,借助曝光虚假宣传、开展专项整治,帮老年人识破消费陷阱。
这些举措的深层意义,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重点人群对食品安全的高敏感度,决定了监管资源须精准倾斜。这种聚焦痛点、精准滴灌的方式,让监管既有铁腕执法的力度,又有民生为本的温度。
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崛起,给食品安全监管出了新考题。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包容审慎+严管厚爱”原则,走出一条监管与发展并重的新路径。通过合规指导帮助平台建立内部管控体系,变事后处罚为事前赋能;加大专项抽检力度,针对“幽灵外卖”“虚假声称”等问题开展“线上排查+线下核查”,以风险为导向提升监管精准度;抓紧制定网络销售、直播电商等监管制度,填补新业态治理空白。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因循守旧限制新业态发展,也不因包容而放任风险滋生。如运用大数据建立网络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实现“一网通查”;推行直播带货“主播备案+产品溯源”机制,让销售全程可追溯。监管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为新业态健康发展撑起了“保护伞”。
食品安全绝非监管部门的“独角戏”。市场监管部门推动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12315平台畅通投诉渠道,“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举报,媒体监督让问题置于阳光之下,行业组织推动诚信自律。“十四五”期间,依法吊销许可证3072件、实施从业限制23.8万人的雷霆执法为共治提供了刚性保障,形成“违法必究、失信必惩”的震慑效应。
“十四五”期间,食品安全治理实现了从单一监管到多元共治的蜕变。当企业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公众从“被动受益”转向“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的防线便越筑越牢。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深化精准治理、强化共治协同,才能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为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