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潘从武
□ 本报通讯员 高坤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当紫红色的新梅压弯枝头,伽师县公安局的“新梅警务”也准时“上线”了。
8月17日,在伽师县英买里镇的新梅果园里,果农吐尔逊·肉孜正把一筐筐新梅搬上三轮车。“伊力哈木警官,你看这果子,比去年的大多了!”他对巡逻至此的伽师县公安局英买里镇派出所民警伊力哈木·吐尔迪说,并递上一颗新梅。
去年此时,吐尔逊可不是这样。“光想着多结果,就没剪枝,没想到会这样。”2024年夏天,吐尔逊望着满树个头偏小、品相不佳的新梅直叹气,最后只得“贱卖”。
伊力哈木巡逻时见吐尔逊愁眉不展,上前了解情况后,他回到派出所和同事们商量,决定发挥“警企农”联动机制作用,帮吐尔逊解决难题。
几天后,派出所请来的农技专家走进果园,教吐尔逊剪枝。接下来的一年,伊力哈木常来果园,遇上吐尔逊搞不懂的疏果、施肥问题,就当场拨打专家电话咨询。
今年,吐尔逊种植的新梅个头匀称、甜度达标,收购商们抢着要。吐尔逊高兴地见人就说:“多亏了民警,不然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在伽师县57万亩的新梅园,像吐尔逊这样靠警务助力提质增收的农户数不胜数,“新梅警务”把技术送到地头,让小果子成了“金疙瘩”。
8月17日下午,果农木沙·库完和收购商张先生的争吵声越来越大。“现在新梅市场价都15元了,你凭啥按13元收?”木沙手里攥着合同问。张先生急了:“咱们签了合同,当时说好了每公斤13元,我都安排了后续的销售计划,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正在附近巡逻的英买里镇派出所民警阿力甫·牙生赶紧上前接过合同,仔细看完后对木沙说:“大哥你看,这合同上写着呢,特级果每公斤13元,双方都签字摁手印了,是有法律效力的。”
木沙别过脸说:“可别人卖的价高,我亏了……”
“市场价格有波动很正常,你要违约,谁以后还愿意和你做生意。”阿力甫拍拍木沙后转向张先生说,“张老板,木沙家的果子品质确实好,这批按合同走,卖完利润好的话,能不能给点额外奖励?明年合同价格也可以再灵活些。”张先生点头说:“只要按时按质交货,卖完我补给他2000元辛苦费。”木沙点头表示同意。
在新梅上市的时节,调解纠纷已成民警的日常。他们带着合同范本走进地头,遇到争执当场坐下聊,把法律条文变成“土话”,让果农和收购商明白“签了合同就得认,有了纠纷当场解决”。
7月以来,伽师公安已排查化解涉及果园承包、价格争议等纠纷28起,为果农挽损超120万元。
车间里的新梅堆积如山,某农业公司负责人郭海军眉头拧成了疙瘩:“人手严重不足,再耽误真要错过发货期了。”
英买里镇派出所民警走访时得知了郭海军的困难,民警们商议:“各村不少村民在家闲着,还有放假归乡的大学生,或许他们能顶上。”说干就干,民辅警兵分几路,带着企业用工明细挨家挨户走访,介绍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
3天后,一支120余人的临时工作队走进车间。看着流水线顺利运转,郭海军长舒一口气,他紧紧握住民警的手说:“真是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太感谢了!”
除了解忧,民警还常给大家送去法律知识。
近日,英买里镇派出所民警刘冲走进工厂车间,搬来个木箱当讲台,手里举着“法治小课堂”宣传册给大家普法。“上个月,隔壁乡有个果农没签合同就拉果去卖,对方说品级不够压价三成,吵到派出所才解决,耽误两天卖果时间。”他拿起一颗新梅说,“咱卖果收果,就得签书面合同,把品级、价格、付款时间写清楚。”
“要是对方不签咋办?”“打派出所电话,我们去协调。”刘冲逐个回答众人的疑惑。他翻开册子上的合同范本,指着条款念:“你看这条,‘特级果克数不低于35’,还有‘验收后48小时内付清货款’,这都是护着咱的。”
自新梅成熟季以来,伽师县公安局的民警们已在果园、车间、收购点开了数十场这样的普法课堂,把“签合同、明权责”的理,送进了果农和商户心里。
“新梅是百姓的甜蜜产业,我们就做这甜蜜背后的守护者。”英买里镇派出所所长钟永锋的话,道出了伽师公安的工作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