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奶业大会上,《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以下简称《报告》)发布的一系列数据,展现了中国奶业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奶业仅用20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奶牛单产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原奶核心指标总体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品质。这场被业内人士称为“用20年跑赢百年差距”的逆袭之路,不仅改写了中国奶业的历史,更让中国人的奶瓶装上了全球最好的牛奶。
回顾21世纪初,中国奶业正经历着艰难的“成长阵痛”。2000年时,中国奶牛年均单产仅2605公斤,这个数字还不到美国8254公斤的1/3,甚至落后于德国1961年的水平。此外,当时的中国奶业还面临着饲喂标准缺失、牧场管理依赖经验主义等诸多挑战。
20年间,中国奶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报告》显示,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与集约化水平已跃居全球前列。其中,全国百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8%,较2020年提升10.8个百分点;机械化挤奶实现了全覆盖,99%的规模牧场配备了全混合日粮搅拌车;奶牛平均单产9.9吨,规模牧场单产已追平美国水平,成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质量安全始终是中国奶业发展的生命线。《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实现了抽检全覆盖。乳蛋白、乳脂肪含量等关键指标达到了奶业发达国家水平,牛奶成为中国消费者餐桌上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之一。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强调,中国奶业构建了食品行业最严格的管控体系。近五年来,生鲜乳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超99.8%,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合格率超99.9%。数字背后,是中国奶业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在具体指标方面,规模牧场生鲜乳的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3%和3.8%,菌落总数、体细胞数等关键指标都优于欧盟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奶中乳铁蛋白、乳球蛋白等活性成分的含量较进口产品普遍高出15%~20%,国产奶的营养优势得到了科学验证。
其中,菌落总数常被作为反映牧场综合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的核心指标,降低原奶菌落总数是全球乳业持续攻关的行业难题。世界范围内,各地区都对生鲜乳中的菌落总数进行了限定,如欧盟规定生鲜乳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万CFU/mL。而伊利牛奶的菌落总数平均值已经连续两年稳定低于1万CFU/mL,远优于欧盟标准,实现划时代的进步。
奶业质量的全面提升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指出,对行业而言,高质量的原奶为乳制品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链实现升级;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安全、更营养的牛奶选择。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实现了从1949年0.4公斤到2024年40.5公斤的百倍增长,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满意度较2020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