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邯郸市东南部的大名县,这里有成片黄河故道沙土地。大名县不仅是“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小磨香油之乡”,更是全国油料基地县、国家区域性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大名县以高油酸花生为核心,通过“一核心、两基地、三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油料产业从“大县”向“强县”跨越。2024年,大名县油料产品销售额突破50亿元,花生种植面积达35万亩,良种销往全国13个省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锚定一个核心目标,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2023年7月的一个清晨,大名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一场关于油料产业发展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以前咱大名虽然花生种得多,但大多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卖不上好价钱。”大名县委副书记杨波在会上感慨道,“现在我们锚定‘高油酸花生强县,油料加工强县’的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目标既定,行动紧随。自2023年起,大名县累计整合资金10亿元专项支持油料产业发展。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洒向田间地头,浇灌出产业发展的新希望。2025年,大名县政府成立了以杨波为组长的“小磨香油产业工作专班”和“花生产业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产业焕新,全面推广《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化繁种栽培技术》,在孙甘店、埝头等乡镇建设9万亩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栽培基地,推动油料产业提质增效。
眼下,正值花生生长旺季,记者走进大名县埝头乡前刘胜村的田间。绿油油的花生苗在微风中摇曳,种植大户高社荣蹲在地头,察看滴灌带的水流情况。“县农业农村局组建20人技术团队,建立微信群实时答疑。农技员教我们绿色防控,啥时候打药、用啥肥,群里一问就懂。”高社荣擦了擦汗,笑容里透着自豪。
大名县地处漳卫南运河的下游,属于海河流域,卫河以东黄河故道的孙甘店等10个乡镇、60多万亩的沙土地,特别适宜花生、大豆、芝麻、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大名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站长王宪军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大豆油料种植面积42万余亩,其中花生35万亩、大豆3万亩、油菜3万亩、芝麻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大豆油料产业已成为我县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一大主导产业。”王宪军说。
建设两个基地,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在大名县孙甘店镇前营村的千亩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连片的花生叶随风起伏,涌动着勃勃生机。大名县长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凤磊正站在田埂边察看花生长势。
“以前种普通花生,亩产不到800斤,现在高油酸花生亩产超过1000斤,高产示范亩产超过1300斤。”刘凤磊感慨道。他的1200亩花生田,全部种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培育的“冀花915”高油酸品种,亩均增产20%以上。
2023年以来,大名县积极建设两个基地,即良种繁育基地和油料加工基地。全县实施育繁推一体化模式,2024年标准化花生繁育面积10万亩,年种子加工能力3750万公斤,可供150万亩大田用种,2025年花生制种面积再增5万亩,成为区域性高油酸花生种源基地;今年大名县投资5.88亿元建设大名县小磨香油产业园,将进一步增强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全国知名油料加工基地。
“目前,大名县高油酸花生发展很快,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大豆油料‘一扩双提’政策,推动大豆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名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贾新旺告诉记者,大名县通过发展小麦—花生、大蒜—花生、油菜—花生等轮作模式和花生—玉米间作等模式扩大花生面积;通过品种更新、合理轮作、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等措施实现单产再提升;通过绿色防控、减药减肥、排杂保纯等措施实现品质再提高。
近年来,大名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油酸花生种植,主推品种“冀花915”“冀花19号”“冀花21号”“冀花113白”等,在我国北方花生主产区享有较高知名度。刘凤磊介绍:“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超75%,抗氧化性强,保质期是普通花生的2倍。通过这几年高油酸发展,农户亩增收300~500元。”
“花生良种繁育是带动全县高油酸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贾新旺告诉记者,目前县内有3家以花生良种繁育一体化为主的种业公司,拥有自主产权高油酸花生品种5个、委托繁育品种3个,面积10万余亩,年产高油酸花生良种3.75万余吨,为做大做强大名高油酸花生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推动三产融合,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近年来,大名县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建成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力促进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推广,全县油料亩产从2020年的288公斤提升至2024年的32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
除了提高产量,大名县还结合生产实际需求,加快农机装备研发升级,推广多功能一体化播种机,实现起垄、覆膜、铺带、喷药等多工序合一,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如今,在大名县,花生订单农业正成为农户增收的“稳定器”。大名县鑫鑫种业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订单农业。该公司负责人黄保安算过一笔账:企业通过“保底价+市场价上浮”模式,以每斤不低于3.5元的价格回收花生,“这比普通花生市场价高出0.3~0.5元/斤,10万亩地就能多给农户增收超2000万元。”他告诉记者,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同时,还派技术员驻村指导,推行“一村一品”种植模式,保障种子纯度。
大名县自2023年开始推广“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即企业下订单,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耕种,社会化服务联盟提供社会化服务,返聘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实现降本增收,提高收益。
品牌建设方面,也成果斐然。2023年以来,大名县成功培育“大名小磨香油”和“大名花生”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大名小磨香油”2024年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并获评“中国农业百强标志性品牌”称号,培育省级领军企业2家,培育市级领军企业品牌1家。
企业同时也在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大名县鑫鑫种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黄保安指着生产线介绍:“花生筛选后一部分做食品,一部分榨油,今后还计划拓展产业链,深度加工花生皮和花生壳。”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花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从田间到车间,从种子到品牌,大名县的花生油料产业在创新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中国花生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小花生正书写着新时代的“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