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流向舌尖的“毒”流量

2025-04-14 15:30 来源:新民晚报

  人均3888元的套餐,竟有用大象粪便做原料的甜品……一家号称“生态融合料理”的餐厅,近日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商家为博眼球、赚快钱,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制造“独特体验”,却将消费者置于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中,可谓本末倒置。即便抛开显而易见的食品安全隐患不谈,这种以突破伦理底线、践踏公序良俗为代价的猎奇营销,也是对商业文明的亵渎,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的病态思维。

  回顾过往,类似“毒”流量事件屡有发生。一些餐饮企业为了迅速走红,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噱头和话题,用精美图片、夸张视频和诱人文案吸引用户关注分享,却忽视了作为食品经营者最基本的底线。长此以往,餐饮行业口碑和形象受损,消费者信任也逐渐丧失。

  社交媒体本应是促进信息交流的平台,可部分平台对违规营销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使“毒”流量肆意传播,不仅误导消费者作出错误决策,也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斩断流向舌尖的“毒”流量,需平台、监管部门和餐饮企业多方合力,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溯源并严肃处理,提高其违法成本。

  餐饮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不是仅靠制造流量博取眼球。斩断“毒”流量,守护餐饮净土,不光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也是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流向舌尖的“毒”流量

2025年04月14日 15:30   来源:新民晚报   方翔

  人均3888元的套餐,竟有用大象粪便做原料的甜品……一家号称“生态融合料理”的餐厅,近日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商家为博眼球、赚快钱,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制造“独特体验”,却将消费者置于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中,可谓本末倒置。即便抛开显而易见的食品安全隐患不谈,这种以突破伦理底线、践踏公序良俗为代价的猎奇营销,也是对商业文明的亵渎,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的病态思维。

  回顾过往,类似“毒”流量事件屡有发生。一些餐饮企业为了迅速走红,在社交媒体上制造噱头和话题,用精美图片、夸张视频和诱人文案吸引用户关注分享,却忽视了作为食品经营者最基本的底线。长此以往,餐饮行业口碑和形象受损,消费者信任也逐渐丧失。

  社交媒体本应是促进信息交流的平台,可部分平台对违规营销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使“毒”流量肆意传播,不仅误导消费者作出错误决策,也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斩断流向舌尖的“毒”流量,需平台、监管部门和餐饮企业多方合力,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溯源并严肃处理,提高其违法成本。

  餐饮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不是仅靠制造流量博取眼球。斩断“毒”流量,守护餐饮净土,不光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也是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责任编辑:佟明彪)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