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企业多举措备战“超级黄金周” “团圆餐”预订火热

2023-09-25 07:15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静

  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即将到来,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餐饮市场发现,餐厅预订紧俏。

  一家老字号饭店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大概一周前,中秋国庆假期的雅间就基本预订满了。大厅还有一些位置,不接受预订,需要现场排号。”

  位于北京簋街的一家小龙虾店的服务人员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店内预订很火爆,国庆节当天的包桌大约在一周前就已经预订完毕。

  眉州东坡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包间已经全部预订完毕。一进9月份,好的位置基本都被预订完了。”

  面对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餐饮企业也积极推出订餐活动以拉动消费。据了解,“双节”期间,呷哺呷哺将通过新店扩张、储值抽奖、产品满赠促销等方式,多举措拉动消费。“我们通过丰富的、多品类的肉类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希望通过产品差异化、丰富化来拉动业绩的增长。”呷哺呷哺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12%,较去年同期相比,中秋“团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增长超90%,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天津五城的“团圆餐”预订最旺。

  “在‘双节’合一、亚运热等多重需求交织下,今年‘十一’假期有望成为五年来最火黄金周,景区门票、酒店、餐饮等服务消费预订量大幅增长。”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中秋节正好遇上了国庆小长假,组成最长黄金周,出行和餐饮行业将迎来增长,亲友聚会以及婚庆订餐都会促使餐饮行业加速回暖。

  中国食品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整个餐饮行业恢复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消费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假日经济的火热。随着“双节”的到来,婚庆等团圆宴的需求越来越大,餐饮企业业绩有望在下半年持续增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餐饮企业多举措备战“超级黄金周” “团圆餐”预订火热

2023年09月25日 07:15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静

  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即将到来,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餐饮市场发现,餐厅预订紧俏。

  一家老字号饭店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大概一周前,中秋国庆假期的雅间就基本预订满了。大厅还有一些位置,不接受预订,需要现场排号。”

  位于北京簋街的一家小龙虾店的服务人员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店内预订很火爆,国庆节当天的包桌大约在一周前就已经预订完毕。

  眉州东坡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包间已经全部预订完毕。一进9月份,好的位置基本都被预订完了。”

  面对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餐饮企业也积极推出订餐活动以拉动消费。据了解,“双节”期间,呷哺呷哺将通过新店扩张、储值抽奖、产品满赠促销等方式,多举措拉动消费。“我们通过丰富的、多品类的肉类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希望通过产品差异化、丰富化来拉动业绩的增长。”呷哺呷哺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12%,较去年同期相比,中秋“团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增长超90%,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天津五城的“团圆餐”预订最旺。

  “在‘双节’合一、亚运热等多重需求交织下,今年‘十一’假期有望成为五年来最火黄金周,景区门票、酒店、餐饮等服务消费预订量大幅增长。”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中秋节正好遇上了国庆小长假,组成最长黄金周,出行和餐饮行业将迎来增长,亲友聚会以及婚庆订餐都会促使餐饮行业加速回暖。

  中国食品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整个餐饮行业恢复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消费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假日经济的火热。随着“双节”的到来,婚庆等团圆宴的需求越来越大,餐饮企业业绩有望在下半年持续增长。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