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畜牧业领军者温氏股份:鸡笼里飞出个“双料龙头”

2017年04月26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只鸡、一头猪能“养”多大?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财报告诉您:可以实现营业总收入59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7.7亿元。

  今天,温氏股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优质肉鸡繁育和生产基地、全球排名第二的专业化养猪企业和国内最大的种猪育种基地,被誉为中国畜牧业的领军者、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统计显示,2016年,集团上市肉猪1712万头,稳居全国第一;肉鸡8亿多只,占黄鸡市场的20%,占整个肉鸡市场的10%,堪称养猪养鸡的“双料龙头”。

  传奇的“温氏模式”

  34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广东省新兴县簕竹镇。那一年,回乡务农的温北英带着儿子温鹏程以及同村的温氏本族一共8人,各自出资1000元,按“七户八股”的方式创办簕竹鸡场,“温氏传奇”由此开始。

  像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当年的簕竹镇几乎家家养鸡。由于簕竹鸡场在当地是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养鸡场,颇有名气,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购买鸡苗。后来,村民们渐渐觉得自己去县城跑买卖太麻烦,不如委托簕竹鸡场代购饲料、代为卖鸡来得划算。善于思考的温北英意识到,商机来了。

  当时,温北英大胆提出“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方法,与周边的农户展开合作。正是这个建议,直接催生了“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并带动鸡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数据显示,1986年,公司总产值为36万元,1988年就飙升至235万元,养鸡利润也由1986年的5万元上升到37万元,公司股东均跻身中国农村第一批“万元户”之列。

  1989年,国际形势、国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簕竹畜牧联营公司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企业挂钩的农户增多,肉鸡的数量猛增;另一方面,肉鸡销售市场低迷,价格下跌,如果按照“代购代销”的办法,虽然可以保住公司的利益,但农户利益必然受损。在利益的考量面前,温氏果断决定把原来的“代购代销”变为“保价收购”,此举不仅保护了农户的利益,也保住了农户与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从而稳固了“公司+农户”这一经营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为温氏股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之后的几年里,温氏股份一路高歌猛进,1994年,销售额破亿元,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应运而生,成长为一个区域性品牌。

  此后几年,以“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为“剑”,温氏股份向全国“开疆拓土”,广西桂林、福建莆田、江苏太仓、湖南宁乡公司纷纷成立。之后,又重点开拓华东、华中、西南三大区域市场,形成了环海(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和沿京广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两大带状集群,一个超级农业养殖航母悄然崛起。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温氏股份开始探索从“专养一只鸡”到“再养一头猪”的战略转变。1997年,集团开始涉足养猪业,该战略复制了“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张速度极快:1999年,温氏股份上市肉猪仅7.75万头,到2013年已突破1000万头,肉猪上市规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养猪业从此成为温氏股份整体业务增长的又一重要支撑。

  都是科技“救了主”

  大多数人恐怕想不到,作为一家养殖企业,温氏股份居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统计显示,近年来,温氏股份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4项,其中发明专利77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目前,温氏股份在家禽育种技术、种鸡生产及孵化技术、疾病防控与肉鸡生产管理、饲料营养技术、食品安全保障、环保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在温氏股份高层看来,养鸡养猪可是一门“技术活”。

  “温氏股份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分不开。很多人总结温氏的成功,都认为‘温氏模式’的贡献度最大。但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模式的背后是公司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才是温氏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温氏股份首席执行官温志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拿成本控制来说,我们的成本控制水平行业领先。比如饲料,这是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由于温氏研发出好的配方与配比,每吨饲料较市场平均价格可节约50元至100元;比如,依托品种改良和先进的养殖技术,我们的肉鸡、肉猪质量比传统品种好很多;又比如,我们很早就解决了养猪的粪便污染问题,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实现零排放。”温志芬举例说。

  在温志芬看来,温氏股份经历的几次“生死劫”,都是科技“救了主”。“过去几年间,各类疫情不断伤害中国养殖业,但我们总能转危为安。比如,流感袭来的时候,集团子公司研发的生物疫苗不仅保证了公司自身的安全,还紧急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全国养殖业。”

  对于养殖企业而言,2015年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新环保法无疑是改变行业的重大事件。按照新环保法规定,各地政府狠抓养殖环保,划定了许多限养区和禁养区,全国数以万计的小型养猪场关闭。

  “由于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环保产业,因此在此轮整治过程中,温氏股份的种猪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温志芬告诉记者:“早在多年前,我们就把环保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各生产单位均严格按照环保标准配套建设环保设施,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这两个案例,只是温氏科技兴企的缩影。

  早在1992年,温氏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从此便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除华南农大外,公司还与中山大学、中科院广州分院等近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关系,“产学研”相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已成为温氏股份的一大法宝。

  今天的温氏股份已形成一支由68名博士、388名硕士和60多位外部专家组成的科技人才队伍。公司先后成立动物营养研究中心、现代育种中心、动物疫病研究中心、食品和饲料质检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和10余个试验基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80余项。

  改善供给不“怀旧”

  以养鸡起家的温氏股份,对鸡可谓“一往情深”,但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又从不“怀旧”。

  温志芬说:“早在2013年H7N9流感爆发后,我们就意识到国内养鸡业总体产能过剩。所以,我们在国内率先压减产量。当时的市场还是比较兴旺的,我们顶着收入下降的压力提出控制肉鸡产能,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草食动物等新的供给领域,特别是要把重心向养猪转移。这一超前的举措是温氏成功转型的关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也向多品类高品质方向发展,温氏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力补养殖短板,从单一的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在保持公司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向高端产品进军。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大多选用三元杂交猪,这个品种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消费者日常摄取蛋白质的需要,缺点是口感一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专门繁育了新的土猪品种,大大提升了猪肉的口感。未来,这样的新品种要占到集团肉猪总上市量的20%。”温志芬说。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温氏品牌有点陌生,这似乎与市场龙头地位不太相符?”面对《经济日报》记者的问题,温志芬胸有成竹地回答:“以前我们只是生产端,消费者不清楚是正常的。但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这一现状了。当下是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需要的是从田间到餐桌‘零漏洞’的食品安全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渠道建设,用安全的销售网络将好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桌上,这也是改善供给的需要。”

  基于这一思路,从2015年开始,温氏就开始了生鲜连锁探索,并在深圳等一线城市开设生鲜门店,目前已经开设门店60家。“接下来,我们将在品牌塑造方面下大力气,力推‘温氏’生鲜项目,销售自产的猪、禽类、牛奶等自主品牌产品,让‘温氏’食品成为放心安全的代名词。”温志芬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建军)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