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偶氮甲酰胺致赛百味"躺枪" 食品安全急需科普

2014年03月11日 13: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11日讯(记者涂亚佳 实习记者朱晓倩)“中国的食品安全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体上是进步的,但为什么现在很多老百姓还很质疑,我觉得是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一种恐慌,或者说是科学普及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而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恐慌。”38日,在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承办的“两会议食厅——2014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食品安全恳谈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邵薇如是说。 

  诚如斯言。从舆情的角度来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很多都源自“无知”。中国经济网食品安全舆情研究所进行的多次民调也显示,“无知者有畏,有知者无畏”成为了当前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水平认知的一大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才会使公众由“无知”到“有知”,从“有畏”到“无畏”。  

  20142月,有关赛百味“鞋底面包”的新闻刮起了食品添加剂的又一阵“飓风”,这次事件使广大的消费者又认识了一种食品添加剂偶氮甲酰胺。赛百味不是第一家因为食品添加剂而被卷入媒体风波的企业,预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事件的起源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Vani Hari是foodbabe.com网站的创始人,因曾遭受严重的健康问题,而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将自己所信奉的食品知识通过网站进行宣传。她20142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早在2012年,她曾就相关问题对赛百味提出过质疑,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于是制作了一份请愿书,希望获得网友的签字支持,共同抵制赛百味面包中含有偶氮甲酰胺的现象。各方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突出了请愿书中提到的面包中的偶氮甲酰胺也用于制造瑜伽垫和鞋底等工业产品如此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果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备受关注的偶氮甲酰胺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它是经过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评估,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我国国标中将偶氮甲酰胺按功能分类为面粉处理剂,并规定其在小麦粉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045 g/kg,这也是JECFA经评估后给出的偶氮甲酰胺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剂量。 

  偶氮甲酰胺作为一种被权威机构认可的安全的食品添加剂,Vani Hari却在她的请愿书中认为它仍然具有安全隐患。 

  这种隐患一方面是JECFA在对偶氮甲酰胺的评估中提到偶氮甲酰胺被吸入人体可能会引起咳嗽、气喘等症状,因此患有哮喘的人群应避免与其直接接触。但是,这里提到的会引发诸多症状的是纯的偶氮甲酰胺固体,并且是以吸入的方式,而不是摄入含有安全剂量的偶氮甲酰胺的面粉及其制品。 

  另一方面则是与偶氮甲酰胺产物的安全性有关。请愿书中写到偶氮甲酰胺的产物氨基脲会引发癌症。其实偶氮甲酰胺起作用时,其主要产物为联二脲,联二脲在烘焙条件下的状态非常稳定,被摄入体内后大部分会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不会进入血液,也不会在组织器官积累。氨基脲的产生量则非常低,有文献报道烘焙后面包中的含量约为0.2mg/kg,并且氨基脲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致癌物分级中属于第3类,“不明确是否导致人类癌症”,因此其致癌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请愿书中 “这种添加剂也应用于瑜伽垫、鞋底的制造中”的理由则显得有些可笑。Vani Hari认为赛百味是将制造瑜伽垫、鞋底的成分添加到食品中,实际上很多食品添加剂都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各种工业产品,如具有防腐功能的二氧化碳也被用在灭火器中,作为乳化剂使用的甘油也被用于造纸、化妆品等多种工业生产中。 

  Vani Hari反对面包中含有偶氮甲酰胺还有一个理由:偶氮甲酰胺并不是全球所有国家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实际上各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一种添加剂在某些国家被允许使用,在另一些国家被禁止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澳大利亚、欧盟等国不允许在面粉中添加偶氮甲酰胺,而中、美等国则允许使用并给出了最大使用量。 

  赛百味事件反映出食品添加剂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在美国也备受关注。虽然请愿书中的理由逻辑牵强、缺乏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数万人的赞同。这一方面反应了各国人民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广大消费者因为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了解,容易受到舆论影响从而对食品安全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孙宝国曾指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误导信息多,科学的声音少。”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就不断地将“非食品安全事件”夸大为“食品安全事件”,或是完全不考虑事件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片面强调添加剂的滥用,或是故意采用非食品行业的名词来吸引眼球,虽然会使新闻成为一时的热点,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消费者对新闻警惕性的增强,抢眼却不科学的新闻终究会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也会降低媒体自身的信誉。 

  这次食品添加剂的事件,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进行食品安全科普的机会。想要减少此类“赛百味躺枪”事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确立法律法规明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和规范,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机构和食品企业不断研发更加安全的替代品;需要媒体客观、科学的报道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新闻;也需要科普工作者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使广大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相关新闻的可信程度有基本的判断力。 

(责任编辑:佟晓群)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