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周吃素一两天有益健康 吃素不等于只吃蔬菜

2013年04月22日 16:52   来源:羊城晚报    谢哲 张秋霞

  不知道从何时起,吃素的风潮兴起,甚至有不少人热衷于吃素,觉得吃素可以起到养生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营养师尤华智表示,适当的吃素确实对身体有好处。但同时,吃素也是有讲究的,盲目吃素并非养生之道。

  长期吃素不健康

  吃素养生最好张弛有度,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以适当素食以作调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者不在少数。于是导致脂肪、蛋白质、糖分等摄入过多的问题比比皆是。于是有人选择抛弃肉食,改为吃素。吃素一时间似乎成为了一种健康饮食的象征。

  尤华智表示,经常大鱼大肉、高油高脂又不加节制的饮食习惯,往往导致营养摄入的不均衡。虽然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变化,但如果长期如此,往往会导致体内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累积,继而导致或诱发心肌梗塞、直肠癌、糖尿病……

  诚然,吃素的好处比吃荤要多,但长期吃素显然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尤华智介绍,长期吃纯素食,会使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失衡,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还容易引发贫血等问题。另外,长期素食还会引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如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铁等,主要来自于肉类。因此,吃素养生最好张弛有度,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以适当素食以作调节。

  定期素食乃养生之道

  定期吃素,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如每周选择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不进食荤腥油腻食物

  肉吃多了不利于健康,素吃多了亦不益于健康,尤华智表示最好的饮食方式就是达到每天营养摄入的均衡。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细致地计算,严格的控制和长期的坚持也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试试定期吃素,也就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如每周选择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不进食荤腥油腻食物,以素食为主,让胃肠得到适当休息。

  尤华智解释,定期吃素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量的吸收和脂肪的累积之外,素食中丰富的膳食纤维也能刺激肠蠕动加快,膳食纤维可以带走平时饮食残留在身体里的残渣、废物、毒素,也有利于排便,起到清理肠胃的作用。另外,如果把人体的胃肠道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定期的素食,就可看作是机器的“休息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工作负担。

  他强调,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定期食素的饮食方式就一定要坚持。饮食调理不见得能立即见效,即使是大鱼大肉对身体的影响也并非一日之寒。因此,饮食养生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影响而逐渐起效的。

  吃素不等于只吃蔬菜

  五谷杂粮、水果、坚果、菌类、豆制品等都是很好的素食材料

  说起吃素,不少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蔬菜。当然,吃素可不是让你只吃“草”(蔬菜)。实际上,素食应该是不吃肉、不吃鱼、不吃动物性食物等,而非仅仅是限于蔬菜。尤华智认为即使是吃素,也应该注意到营养摄入的均衡。通过其他各大类的食物,我们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摄取人体所需要的元素,如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等。

  除了当季蔬菜,素食中还应包括瓜果等其他植物性食物。当然少不了碳水化合物,如包括米饭、面条等,而蛋白质可以从新鲜豆类、豆腐和坚果中摄取。实际上,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坚果、菌类、豆制品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食材料。

  遵循“三少一多”原则

  少脂肪、少热量、少蛋白质、多膳食纤维

  吃素养生最好遵循“三少一多”原则,即少脂肪、少热量、少蛋白质、多膳食纤维。如果仅仅为了让素食更美味,采用了多油、多盐甚至是煎炸的烹调方式,甚至将素食能够仿荤认为是一种既健康但又不损食欲的做法。但实际上,这样的素食方式反而背离了吃素养生的初衷。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食用油,脂肪的含量都不少,大量食用油烹煮的素食本身脂肪含量就高,而煎炸等烹煮方式也让素食成为高热量的食物。因此健康的素食,应该尽量使用水煮、蒸制的方法烹调食品。

  另外,食素的同时应该减少零食、甜食、饮料等。否则就是通过其他渠道摄入脂肪、热量等,与不吃素也就没有太大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吃素期间含糖较高的水果也应少吃。

(责任编辑:杨斯阳)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