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必备年货:如何制腊肉 吃腊肉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过年必备年货:如何制腊肉 吃腊肉

2013年01月29日 13:5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张杨

  按照风俗,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腌制的腊肉,谈着一年的收成,和和美美过新年!这是中国人的过年习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江物产丰富,生姜,豆瓣,大蒜,特别是威远县的七星椒是远近闻名,腊肉制作上也和其他地方不同。临近过年还有一周多时间,内江市的国家高级烹饪厨师刘汉忠向我们介绍如何制腊肉以及腊肉的不同吃法。过年腊肉吃香

  “以前有黑、白两种猪可以选择,每到了年末,家里喂养的年猪有300斤到400斤重,这个时候是杀猪过年的好时机,因为在这个时候,年猪已经成型,体重上升变慢,将会影响肉的口感。”刘汉忠介绍,在过去,生活条件不一样,年过得好不好,就用你家里过年时杀猪的重量来衡量,所以,杀年猪、吃腊肉,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也养成人们过年吃腊肉的习惯。

  在人们眼里,杀的年猪越大,这年就过得越好。过年吃不完的猪肉,就会挂在家里,等来年招呼重要客人之用,以备不时之需。

  杀年猪前的喂养

  杀年猪有讲究。刘汉忠说,以前,在杀年猪的前3—4天,人们会选择拿玉米等一些好的食物给猪吃,让猪肉更嫩,这样会让做出来的腊肉更香。在杀年猪的前1—2天,减少喂猪的食量,让猪的身体更洁净。

  有“野”味才香

  以前,因为条件有限,喂养年猪的东西很少,全靠山上的野菜喂养,但是比较素净,天然喂养,没任何添加剂等。喂养出来的年猪,有一股山上的“野”味,因为多运动,年猪的肉质也显得香。

  如今,饲料养年猪已成规模,对腌腊制品市场来说,年猪的“野”味已经失去,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去选择和购买,是因为过年的风俗还一直在。腊肉制作

  腌制腊肉与烟熏腊肉

  寒冬腊月,开始进入年货的置备阶段,人们开始腌制腊肉。刘汉忠介绍,内江腊肉的制作有两种,一种腌制,另外一种是烟熏。

  腌制腊肉:

  在杀年猪之后,将年猪肉切成小条形,用尖锐的铁器,将肉上扎上小孔,放入一大容器里面,然后放上盐、红花椒、山奈、八角等香料,让香味进入肉里,另外加少许冰糖,可以提高腊肉的亮度,让腊肉更好看。

  腌制时间在一周到10天左右,在这期间,将腌制的肉要翻两次,腌制均匀,更能入味,然后再晾干,一个月左右,就能食用了。

  烟熏腊肉:

  “用花生壳、核桃壳、木料粉末、活的柏树枝等作为燃料烟熏腊肉。”刘汉忠说,烟熏腊肉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下雨天烟熏腊肉,这样的腊肉吃后会觉得喉咙不舒服,二是,在烟熏的时候,不需要明火,所以烧料要有湿气,同时,烟熏时还要有一定的密封性。”

  烟熏时间在半天左右,看着的腊肉颜色已经变黄,就差不多了。腊肉吃法

  腊肉蒸、炒、炖

  蒸

  刘汉忠介绍,蒸腊肉比较常见,之所以把“蒸”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制作比较方便,腊肉本身佐料就比较齐全,做菜时,下功夫比较少了。比如:蒸香肠,把香肠放在饭上蒸,既有米香又有肉香。

  蒸腊肉,种类多,选择余地大,腊制品几乎都可以用蒸的方法食用。炒

  炒菜,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吃菜方式,炒腊肉,当然也不可少。蒜薹、四季豆、豇豆等都可以和腊肉搅拌着炒,荤素搭配,很健康。

  刘汉忠介绍,豆豉炒腊肉是盘经典菜。每次在吃完腊肉之后,由于豆豉小,用筷子很难夹上,在吃菜时,都乐在其中。炖

  炖腊肉,做法较麻烦。刘汉忠介绍,一般的做法就是选择腊猪脚,洗干净之后,切成小块放入锅里,加上少许佐料,用火慢炖,吃法很营养。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张杨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