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茅台等高档白酒掀涨价潮 市场价比出厂价高2倍

2011年09月27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自今年初茅台酒引领新一轮涨价潮起,8个多月时间里,茅台一路看涨,五粮液、洋河、汾酒紧随其后,调幅在3%~25%之间,白酒的终端销售价格更是节节攀高。

  涨价势头最猛的还属高端白酒。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白酒消费中,普通老百姓消费的白酒通常在每瓶80元以下,属中低档酒;100元到300元之间的中高档酒,普通百姓偶尔消费;300元以上的高档酒,大多为奢侈礼品或贵宾用酒。

  目前,“53度飞天茅台”、“52度五粮液”的出厂价都在每瓶500元以上,“52度洋河蓝色经典”也在每瓶400元以上。

  在我国,高档白酒约占白酒总产量的1.2%。而茅台每年的产量只有一万吨,占行业总产量不到2‰,但茅台的涨价足以掀起行业波澜,甚至引发涨价热潮。这不仅仅与其“国酒”的品牌影响力相关,更与其强大的市场占有率相关,在高档白酒中,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两大品牌就占据了75%的份额,而两家的利润更是占白酒行业的半壁江山。

  9月,洋河加入涨价行业,上调出厂价5%~10%,这被认为是二线品牌新一轮上涨的信号。

  价格调整本是市场的应有属性。在经济增长和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不到10%的调幅本为行业的一个正常市场调整。然而,厂家纷纷涨价,引发了新一轮白酒价格上涨的担忧。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通胀压力下对价格的敏感;另一方面,媒体对白酒涨价的热炒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更多人加入囤积和抢购的热潮,导致市场供需进一步紧张,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

  出厂价在涨,市场销售价更是“涨得离谱”。“53度飞天茅台”在经过2010年元旦和2011年元旦厂家两次调价后,市场终端的价格已经趋于“狂躁”。去年年底,“53度飞天茅台”的终端售价达到900元左右;2011年6月,其柜台售价达到1380元左右;9月,标价已达1680元左右,是其出厂价近3倍。9月18日,一些销售终端价格显示,洋河的高档酒“蓝色经典”系列平均上调幅度约为10%,旗下双沟“珍宝坊”系列产品以及部分零星产品平均上调幅度约为5%。

  高档白酒大幅上涨有其特殊性。第一,高档白酒产量限制。茅台的生产周期需要6年,而五粮液每10吨中低档酒中才能生产1吨高档白酒,高档白酒的工艺决定了产量不可能大规模提高。第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礼品、宴请中,高档白酒的需求增长较快,高档白酒供不应求的缺口拉大。第三,在市场需求旺盛下,高端白酒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人们对高档白酒的囤积、投资加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拉动价格上涨。

  茅台被约谈后再涨价 抑制涨价只能靠纪委

  国庆节前,茅台酒集团在被发改委约谈后再次涨价。

  发改委约谈无效是意料之中,毕竟酿酒业是充分竞争行业,涨不涨价不应行政强制。但另一个部门应该能给茅台热销降降温,那就是各级纪委。

  分析师:高端白酒涨价原因多 "限字诀"恐难凑效

  近来,五粮液、洋河股份相继宣布提高出厂价,贵州茅台酒的价格更是居高不下。发改委在今年3月底约谈酒企限价后,于9月再度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约谈国内几家主要酒企,意在稳定价格。 

  “茅台白酒股票产品”惊现网络

  近日,一家名为中国期酒交易所的网站正高调推出一款“53度五星贵州茅台酒”、存续时间为24个月的白酒股票产品。同期推出的,还有“拉菲古堡”和“玛歌红亭”两款红酒期货产品。看上去很是新鲜的 “产品”,其模式本身是否有什么猫腻?是否属于正规的投资品种?记者经过一周的调查后发现,其中疑点颇多。

  汾酒炮轰茅台虚假宣传 自称为开国大典首款用酒

  继去年6月首次公开炮轰茅台等白酒所宣传的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完全是虚假宣传后,山西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在北京再次公开“挑衅”指出,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此言一出,众所周知其矛头仍然直指贵州茅台虚假宣传。

(责任编辑:李雨思)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