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上海政府招标项目败局调查

2010年04月29日 09:56   来源:南方网   

  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发布了关于武汉“地沟油”调查,触目惊心的“地沟油回流餐桌”现象再次引爆全国范围内的大批判。

  如果这消息更早一些,滕家良会在气愤之余兴奋不已。因为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上海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器公司)是将“地沟油”变为生物柴油的正规公司,而那些将“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回流餐桌的黑作坊一直在与他们争夺原料。

  但现在,滕家良却已无暇顾他。他所在的上海中油企业集团已经投资4000万元的中器公司,从2009年3月开工以来就因原料匮乏和价格高涨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这个亏损企业是2005年上海市市容环卫局(现为“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通过招标确定的两家废弃油脂(即“地沟油”)处置单位之一。

  按照当时被授权负责这个项目的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以下简称“废管处”)与这两家公司签订的协议,他们应保证下辖的收运公司将上海市地沟油全部送到这两家公司,作为其生产原料。

  事实却并非如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平均每月废弃油脂的收运量约900吨。但是,日处置规模40吨的中器公司2009年平均每月收到的原料仅为106吨,根本不能与产能匹配。

  相比起仍在苦苦支撑的中器,另一家中标单位上海绿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情况更差,目前已经停产。“我们投资的8000万元恐怕要打水漂了。”绿铭董事长叶正尧无奈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要害在于,其他地沟油到哪里去了?

  一个城市整治管理地沟油的范本,正徘徊在崩溃的边缘。

  形同虚设的招标项目

  当2005年上海市决定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建设废弃油脂处置项目时,被当作“地沟油”管控的典范。

  根据2005年4月出台的《上海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废弃食用油脂由市市容环卫局负责组织处置,通过招投标确定处置单位,并组织实施处置监管。各区(县)收集的废弃食用油脂,以及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分离的废弃油脂,必须纳入统一处置渠道,不得自行处置。

  执政策“尚方宝剑”,中器和绿铭两家企业应运而生。

  “上海招标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走在最前面:由环卫部门收集地沟油,送往政府指定的处置单位,控制其不流向非法加工窝点,制成生物柴油后又可创造经济价值,一举两得。当仁不让地成为上海市政府重点项目。”滕家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项目中标后,全国各地到中器来“参观取经”的城市代表纷至沓来,令他记忆犹新。

  然而,自从开始运营起,两家企业便陷入亏损、停产的尴尬境地。

  绿铭的业务主要是预处理“毛油”(从产生单位收集的未经处理的废弃油脂),其规模更大,日处理能力达60吨。自2008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绿铭的年平均亏损额为900万元。“原料短缺使我们总是开工不足,原料价格不断攀升也造成了我们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倒挂。”叶正尧不堪重负,最终决定停产。

  当然,绿铭的停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上海市废管处处长吴文庆说:“2008年6月绿铭开始试运行,当时废管处下发文件并先后多次召开协调会,明确上海收运企业的处置指导去向,在该厂运行的几个月里,各收运企业进油约2400多吨(经过初加工后形成毛油达800多吨),但绿铭公司受企业自身技术和工艺不稳定因素,只能对协调提供的地沟油进行初加工,该厂产品的销售受阻,资金断链,拖欠各回收企业的收购成本达200多万元,仍有约99万元亏欠至今。”

  2009年3月开始运营的中器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据滕家良透露,中器公司2009年全年亏损600万元,“预计今年还要亏损600万~700万元。”

  滕家良说,目前收购废弃油脂需支付约4000元/吨的费用,处理成本是2000元/吨,而售价则为约5000元/吨,大概每吨亏损1000元。

  传说中的1200元/吨

  当年上海市作为重点项目的“地沟油变生物柴油”,似乎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除成本外,两家公司相同的问题就是原料供应不足。

  2005年中标后,两家公司与上海市废管处签订了《废弃食用油脂处置协议》(以下简称《处置协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原料供应和原料价格。而这也是直接影响一家生物柴油公司存续的关键所在。

  《处置协议》中规定了作为甲方的上海废管处的责任:提供废弃食用油脂处置所涉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待遇信息;对废弃食用油脂的收运及处置进行宏观调控。

  《处置协议》规定:在2007年12月31日前,收运单位送到工厂的废弃食用油脂含油率超过90%(含90%),收购费用为人民币每吨1200元整。自2008年1月起,如果协议任何一方认为有必要调整收购价,将协商制定或由权威评估机构进行价格评估。

  1200元/吨的确是惊人的低价,即使放在签订此协议时的2006年12月,也不到当时的市场价约3000元/吨的一半。如此大的优惠力度当然令两个中标企业欣喜若狂。

  然而,当2008年6月绿铭试运行时,废弃油的收购价已飙升至3500元/吨。“废管处要求我们按照市场价来算,我们也没办法。”叶正尧说。

  而到了2009年3月中器开始运营的时候,这个价格已经到了4200/吨。

  “这个1200元的价格就像个幌子,别说摸不着,我们甚至都看不见,只是听说过。”滕家良说。

  “尽管《处置协议》中规定了这个价格是有弹性,可能随时间而波动。但根据当年的价格来看,这1200元/吨并非有关部门在不了解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制定的,在我们理解,这就是给我们企业的优惠,毕竟这是政府招标的项目,如果一切都按市场来走,何必走招标的形式?而且这也是个利民的环保项目,经济价值还在其次。”

  经过多次谈判,这个政府招标项目的原料收购价定在了3800元/吨。这是参考国际油脂市场的相关要素建立的,主要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和棕榈油价格的波动制定。这个定价机制究竟由谁制定,制定机制是什么,上海市废管处并未回答本刊记者。

  中石化科学研究院燃料油产品及添加剂研究室主任张永光也对本刊记者表示:“这个定价机制并非官方制定,具体原理很难说清楚。”

  “废弃食用油脂是归类在生活垃圾中的,家庭处置生活垃圾每月还要交卫生费,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而且居然与国际原油和棕榈油比价,实在荒唐。”滕家良感叹道。

  “虽然说也不算便宜,但相比市价来说毕竟也低了400元/吨,我们当然宁肯少亏一点。”滕家良非常无奈。

(责任编辑:高蕾)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