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以食为天"到"食以安为先" 中国还要走多远

2007年03月14日 10:27   来源:新华网   李建敏 赵博
    当中国人已经在总体上完成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打算吃得更精致一点的时候,却时不时地遭遇一系列让人难以启“口”的问题:致病的福寿螺、致人中毒的瘦肉精、苏丹红“红心鸭蛋”、“嗑药”的多宝鱼……

    近年来,中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根据卫生部统计,仅在去年第四季度,全国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4起,中毒4922人,死亡36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增加33.3%,中毒人数增加42.3%,死亡人数减少33.3%。

    中国人的餐桌怎么了?怎样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

    正值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备受关注的“福寿螺患者索赔案”在北京西城法院首次开庭审理--9名管圆线虫病后遗症患者在8个月后对蜀国演义酒楼提出诉讼,索赔数十万元。这一案件再次引发一些政协委员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抨击。

    委员们的“矛头”主要指向三个“软肋”: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责不够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滞后。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任启兴说,中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几十部,如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是,因为是分段立法,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较窄,尚无从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办法,留下执法空隙和隐患。”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韦云隆对食品安全主管部门不明确提出批评--目前,法律授权的有农牧、质监、工商、卫生、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众多部门。“诸多部门都管,而又都不认真管,这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他说。

    此外,委员们指责说,食品工业中的1070项国家标准、1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不一,令执法部门监管“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任启兴建议抓紧出台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行业对提供不危害健康食品负起法律责任,并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动态监管体系,将监管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测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主席林庆民认为,必须要实行食品安全的集中监管。“应确立一个监管部门,全权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尽快改变政出多家、各自为政、多头执法的状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指出,食品安全监管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他建议政府加大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工程专项的投入,提高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装备研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加紧相关食品检测标准的研究修订工作。

    事实上,近年来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出相关的看法和建议,呼吁关注食品安全。

    此间有舆论认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没多久的中国需要时间来巩固过去的成就,并仔细斟酌下一步如何让百姓吃得更好、更放心。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