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机勃勃又如此脆弱 普洱茶大热喜乎忧乎?

2007年02月27日 08: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田砚君

    对于普洱茶产业,既生机勃勃,又是如此脆弱。

    投身于普洱茶之中,既让人欣喜,又让人如此担忧。

    在一个多方博弈的市场中,在泡沫消失后的未来,普洱茶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前景呢?

    普洱茶,到处在说普洱茶。

    一团黑乎乎、牛屎状,带着上个世纪中期的气味的茶饼,可以卖出上百万的天价。众多在昆明打工的来自茶乡的年轻人,返乡开始种茶。北京、济南、西安、郑州……普洱茶庄像雨后春笋冒出来。投资泡沫、普洱茶卖疯了。传媒抨击之声不绝于耳。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普洱茶绝对是个关注率非常高的词。

 



    普洱茶成为2006投资大热。(资料图片)


    什么是普洱茶?这个让当代各类茶客都非常陌生的词,为什么从遥远的年代中破尘而出?是什么在助推这股普洱狂潮?普洱茶的未来会给诸多卷入者一个什么样的交待?

    带着好奇和疑问,记者于春节前后走访于云南,试图寻求答案。

    喝普洱是流行还是潮流

    在云南,普洱茶随处可见的烙印实在是让人惊叹。

    在家常餐厅吃饭,上的是粗陋冲泡的普洱茶。在餐厅里,还有几块普洱饼茶被老板郑重地摆上,作为装饰。

    去朋友家,无论是大学老师、公务员,还是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均都会拿出一套茶具,细细地泡上普洱茶。

    过节送礼,朋友往来,于公于私,普洱茶成了最普遍最热门的礼品。

    说是“全民普洱运动”,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在酒桌上说起茶来,如果自己对普洱一窍不通,那就会显得很落伍。

    可是,一种时尚,也很容易成为一种流行,最终被未来时间的时尚所覆盖。只有潮流,才是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比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晒菁后为原料,气蒸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和散茶,经一定时间贮存演变而成,或经人工渥堆发酵后加工而成的普洱紧茶和普洱散茶。生与熟的区别在于熟茶经过了“渥堆”。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依外型分为饼茶、沱茶、砖茶、金瓜贡茶、千两茶、散茶等。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历史上的普洱茶经过蒸压成形后就上路了。经过了千山万水,各种地理环境,约半年的时间,普洱茶的陈化(有人称“冷发酵”)过程就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温度无论在制作中还是在运输中都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温度过高,酚类物质容易氧化成醌类物质,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口感。五条茶马道中最有名气的茶马古道属北西道,其路径为: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这恰好是一条高海拔、低温度的路线。正是这样的低温路线对普洱茶的陈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云南茶叶界专家苏芳华撰写的资料中称,至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疾病的流行,云南茶一蹶不振,普洱茶成为历史名词。解放后,直到1973年,云南都在致力发展红茶和绿茶。提到现今普洱茶的兴起,无人不谈及台湾人。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称,解放前,在东南亚、港台等地就有收藏存茶的习惯,当时主要原因是局势较为动荡,一些喜欢喝茶的人把茶当作生活必需品存起来。到后来普洱茶越存越香的特点显现出来,这一商机被台湾人发现。1973年,应港、澳、台出现的对普洱茶市场的需求,昆明茶厂开发了“渥堆”工艺,这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熟普洱茶的制作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港商在卖掉房产时,存放了几十年的普洱茶从地下室清理出来。这批经自然陈化的老茶带来了1994年前后的普洱热。相继有茶文化研讨会、普洱茶叶节、西双版纳茶王节举办,但这次热潮并没有带来市场上的热烈反应。

     2002年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普洱茶开始越来越为人所关注。2005年,43个赶马人,带着120匹骡马,历经5个月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马帮进京让普洱茶迅速在京城走红。同时,在北京举行的“希望工程云南普洱茶慈善拍卖”会上,一筒七子饼普洱茶拍出了160万元的天价。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