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食品安全热点九:“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专家:注重平衡膳食 杜绝虚假宣传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8食品安全热点九:“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专家:注重平衡膳食 杜绝虚假宣传

2019年01月03日 15:5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图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刘潇潇 韩肖)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盛行了多年,备受质疑的“酸碱体制论”终于在2018年被彻底戳穿骗局。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表示,“酸碱体质”一说并没有科学依据,他建议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注重平衡膳食,企业应尊重科学事实,杜绝虚假宣传。

  “酸碱体质理论大师”承认理论没有科学依据

  2018年11月,一篇题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的文章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被称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的罗伯特?欧?杨,在法院上承认了他的“酸碱体质理论”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一石激起千层浪,“碱性饮食疗法”、“碱性保健食品”、“碱性饮食疗法”等一批伪概念也纷纷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质疑。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463条,新闻网站文章2332篇,移动端文章数 2741篇,微信公众号文章4137篇,微博原发、转发5.7万条,论坛发帖66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从2018年11月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大师”罗伯特?杨被判罚起,就引起舆论的广泛热议。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专家解读: “酸碱体质”不存在

  “我们一般所说的酸碱平衡,是指体液的酸碱平衡。”马冠生指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物体通过呼吸、排泄及体液中特有的缓冲体系等调节机制,维持酸碱平衡,血液pH在7.35~7.45范围。酸碱平衡失调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

  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也称作“成酸性食物”或“成碱性食物”,是在食物化学研究中,按照食物燃烧后的灰分在水中呈现的酸碱性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人体摄入食物后的代谢非常复杂,迄今为止,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摄入酸、碱性食物能够影响人体血液的酸碱度。无论是成酸性食物还是成碱性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后,都不可能造成所谓的酸性或碱性体质。”马冠生表示。

  他指出,“酸性体质”易导致疾病发生是错误的说法。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如果体液pH值低于7.35,属于酸中毒,需要尽快就医。

  专家建议:注重平衡膳食 杜绝虚假宣传

  马冠生建议,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平衡膳食,这一模式是最大限度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而非单一地摄入某种或某类食物。”

  他指出,企业应加强自我约束,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主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加强科研力量投入,从研发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尊重科学事实、杜绝虚假宣传、切忌急功近利,应靠诚信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

  “相关机构和媒体发现谣言,及时应对,进行辟谣,阻断谣言的传播。媒体也应不断加强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增强谣言的鉴别能力。”马冠生表示。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