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家观点 > 正文
 
能源需求高速增长 新能源是战略选择(图)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16日 14:30


    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唱主角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政府强调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其主要利用形式除直接燃烧和生产沼气外,还有制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由于沼气并不适合工业化,通常仅在农村小规模使用;而生物柴油却由于它使用要求设备进行较大的技术改造,以及生物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同样难以大规模推广,故当前生物质能利用方面最为成熟的领域非燃料乙醇莫属。

    燃料乙醇工业近年发展加速

    燃料乙醇的使用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908年福特公司就生产出既能烧汽油又能烧乙醇的汽车。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的大部分汽车都以乙醇为燃料。战后,随着廉价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汽油和柴油开始成为发动机的主要原料,而燃料乙醇由于成本过高的原因而逐渐受到冷落。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导致一些国家重新重视对燃料乙醇的开发和利用。巴西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使用乙醇作替代燃料的国家。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沉重地打击巴西的经济,直接导致政府下定决心发展石油替代能源。此后,巴西燃料乙醇的生产及消费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巴西燃料乙醇占汽车燃料的比重约为30%。

    进入21世纪之后,燃料乙醇的发展速度趋于加快。2003年巴西的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272万吨;而美国2004年燃料乙醇的消费量达到1100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24%。尽管欧盟国家目前的燃料乙醇的产量不到200万吨/年,但它们正在加紧制订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并要求各成员国在2010年之前,使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2%。各国的政策也正加大对燃料乙醇工业的支持力度。在亚洲,2000年11月泰国政府与巴西政府签署了乙醇生产合作协议,并于12月份开始实施促进乙醇应用的税收激励政;日本则侧重与开发农林废料资源生产乙醇的技术。

    美国近年的产能扩张尤为明显。根据美国再生能源协会统计,2000~2005年的5年间,美国燃料乙醇的产能约增长一倍,工厂数由48个增加到84个,产能从22亿加仑增加至44亿加仑,2005年有16个在建厂房,计划至2006年产能增加至50亿加仑(约合1500万吨)。

    总的来看,燃料乙醇的应用拥有相当长的历史,其生产工艺已经较为成熟,技术上并没有太高的进入壁垒,而当前生产成本过高是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国内燃料乙醇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对开发使用乙醇汽油的摸索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9月,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了对乙醇汽油的研发。2001年4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借鉴美国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2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已成熟的法规、标准,广泛征求国内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变性燃料乙醇》国家标准(GB18350-2001)、《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GB18351-2001)。

    2002年初,我国进入了乙醇汽油实际推广的实战阶段。国家经贸委、发改委等八部委于2002年3月发布了《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2002年6月,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南阳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肇东五个城市成为首先进行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试点城市,试点周期为12个月,2003年6月30日前完成试点工作。

    2004年2月10日,八部委总结以往经验,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在这次扩大试点的尝试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被列入其中,这些省份将在全省范围内封闭推广乙醇汽油,禁止销售普通汽油。另外,湖北省9个地市、山东省7个地市、江苏省5个地市、河北省6个地市成为局部试点城市。按照《通知》的精神,到2005年底,上述各省、市辖区范围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军队特需、国家和特种储备用油除外)。

    我国第一套大型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装置于2001年在河南南阳天冠集团建成投产,目前已形成20万吨/年的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能力。除此之外,国家为了推广乙醇汽油又先后设立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及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等专业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根据《变性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五”发展专项规划》,扩大试点车用乙醇汽油所需变性燃料乙醇总量共计102万吨,其中包括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年(一期)、河南天冠集团30万吨/年、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32万吨/年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已投产的10万吨/年变性燃料乙醇。

    国内的四家生产企业各自享有政府1600~2000元/吨的补贴。根据《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对国家批准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包括:

    1)免征用于调配车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

    2)对乙醇汽油用变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3)所使用的陈化粮享受陈化粮补贴政策。

    4)在调配、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亏损,由前期对生产企业按保本微利据实结算改为实行定额补贴。

    在价格方面,变性燃料乙醇结算价格是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期公布的90号汽油出厂价,乘以车用乙醇汽油调配销售成本的价格折合系数0.9111,作为变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与石油、石化企业的结算价格。

    关注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强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

    燃料的生产原料是来源于能够利用直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生物体(目前主要指粮食及糖料作物),地球上的储量可谓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其应用前景极其广阔。乙醇产业的上游是农产品生产,乙醇工业发展能够消化大量粮食,因此能够直接促进农业的发展;其下游用户主要是汽车使用者,乙醇添加到汽油当中构成乙醇汽油作为发动机的燃料,能够部分减少发动机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尽管燃料乙醇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这一因素仍将制约燃料乙醇产业前进的步伐。国内的四家生产企业只有享受政府1600~2000元/吨的补贴之后才能够盈利,并且在行政规划下形成对其它资本的进入壁垒,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局部垄断的产业。但当前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乙醇生产仍然可望获得较高的利润。

    短期来看,燃料乙醇行业自身的盈利仍然难以维持行业的运转和发展,因此政府对该行业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较为长远来看,三方面因素将增加行业的投资价值。首先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大乙醇汽油的推广区域。据我们了解,“十一五”期间乙醇汽油有望推广至全国范围,使燃料乙醇的消费总量将达到500~700万吨,这将促使出现新的增量机会。

    其次是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降低到与汽油相比具有经济优势。其中一种途径可能是发展产出效率更高的粮食替代作物,如薯类、甜秆高梁等。另一种途径是发酵技术的发展,使其它有机生物体发酵生产乙醇成为现实。当前国内在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这一方向将极具发展潜力。再次,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也能够使乙醇生产的成本劣势变为优势。

    短期内要期待燃料乙醇生产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并不现实,而政策补贴的宗旨是使行业保本微利,因此只有行业中的领先者才能够获得高的利润。如果采用相同原料,因为生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不同企业间的乙醇转化率差别不大,所以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才是获取利润的关键。而具有强的农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的企业,由于它能够交叉使用原有设备、渠道、技术,使其能够拥有低的综合成本而获取高的利润水平。我们认为这类企业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1,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中国经济网业务拓展部 电话:010—83512266-8089、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