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行业稳妥推进绿色转型

2024-03-08 08: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2023年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油气市场和油气行业在调整重塑中渐进复苏,呈现价格整体回落、供需基本平衡和转型稳妥推进的特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华林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脆弱性凸显,国际能源市场供需错配、市场波动加剧,保证能源安全、提升能源系统韧性成为各国能源发展优先议题。面对行业的不断变化,我国在不断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油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生产方面,2023年我国能源供应充足稳定,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更加完善,由清洁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综合协调发展的多元能源供应保障体系逐渐清晰。全年原煤产量46.6亿吨,同比增长2.9%;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连续6年保持增长;天然气产量2353亿立方米,连续7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4.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二分之一以上。

  消费方面,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持续增加。估计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7%。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7.2%;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分别为55.3%、18.3%和8.7%,分别同比下降0.9%、增长0.4%和增长0.2%。全社会电气化持续加快,估计社会用电量为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

  展望2024年,报告预测,全球经济仍面临巨大下行风险,能源商品价格将继续波动,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将支撑石油需求增长,2024年石油需求将稳中有升,成品油需求达峰时点可能提前至2025年前。

  面对机遇与挑战,油气行业要携手共进,在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建议,各类行业组织、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应务实合作,携起手来共同搭建推进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知识分享与技术推广传播平台,推动石油、天然气与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油气行业稳妥推进绿色转型

2024年03月08日 08:13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齐 慧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2023年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油气市场和油气行业在调整重塑中渐进复苏,呈现价格整体回落、供需基本平衡和转型稳妥推进的特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华林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脆弱性凸显,国际能源市场供需错配、市场波动加剧,保证能源安全、提升能源系统韧性成为各国能源发展优先议题。面对行业的不断变化,我国在不断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油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生产方面,2023年我国能源供应充足稳定,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更加完善,由清洁煤炭、油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综合协调发展的多元能源供应保障体系逐渐清晰。全年原煤产量46.6亿吨,同比增长2.9%;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连续6年保持增长;天然气产量2353亿立方米,连续7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4.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二分之一以上。

  消费方面,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持续增加。估计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7%。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7.2%;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分别为55.3%、18.3%和8.7%,分别同比下降0.9%、增长0.4%和增长0.2%。全社会电气化持续加快,估计社会用电量为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

  展望2024年,报告预测,全球经济仍面临巨大下行风险,能源商品价格将继续波动,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将支撑石油需求增长,2024年石油需求将稳中有升,成品油需求达峰时点可能提前至2025年前。

  面对机遇与挑战,油气行业要携手共进,在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建议,各类行业组织、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应务实合作,携起手来共同搭建推进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知识分享与技术推广传播平台,推动石油、天然气与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责任编辑:刘朋)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