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全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2024-01-27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近期多地出现低温雨雪天气,供电供暖需求显著增加。各地各部门动态评估风险形势,加大增产保供,借力科技手段,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启动应急预案

  湖南近日迎来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国家电网长沙供电公司提前启动防冻融冰应急机制,对有隐患的山区线路提前做好重点部位特巡、通道治理等工作,确保城市电力“大动脉”安全可靠。截至目前,长沙电网运行平稳,未发生主网设备覆冰、主网线路融冰情况。

  1月22日14时,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Ⅳ级应急响应。“从21日21时至22日1时,我们有序完成金中旺线导线、光缆及地线融冰工作。”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安全监管部副经理黄奎文说。

  针对低温雨雪天气特点,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密切跟踪线路覆冰情况和电网负荷走势,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加强重要线路、站点的巡视和维护,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部署760套覆冰监测终端,人工观冰点1738个,实现10千伏及以上线路覆冰监(观)测全覆盖。同时,该省155台发电车、1093台发电机状态良好,258支9351人的应急队伍整装待发,各类应急物资随时可调,220余台95598坐席24小时畅通。1月18日以来,贵州电网公司已累计出动抢修人员1787人次、抢修车辆198辆次。

  加大增产保供

  为应对寒潮,各地加大增产保供,发电企业应发尽发,清洁能源能用尽用。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湖南省能源局等部门督促各地城市燃气企业签足签实采暖季合同气量,落实地方政府保供主体责任,细化保供措施。湖南湘投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在承担湖南省5000万立方米储气能力建设和应急保供任务的基础上,提前与气源方沟通,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保供气量指标。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一方面科学合理编制电煤保供计划,另一方面加强外省电煤调入力度,确保湖南电煤供应。

  国铁南宁局对电煤运输列车实行优先批车、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放行、优先卸车的“五优先”组织,提升煤炭运输组织效率。据统计,目前国铁南宁局所辖10家直供电厂存煤达243.8万吨,平均可耗天数达33天。

  贵州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该省全网火电存煤910.4万吨,同比增长63.9%,水电蓄能6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1%,水火电顶峰能力达3100万千瓦,能平稳有序保障今年首场寒潮及春节期间电力供应。

  贵州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势,高度关注负荷变化情况,及时跟踪来水、电煤等情况,提前做好电网风险分析和防控,科学调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强化科技赋能

  各地还借助科技,畅通能源保供通道。

  在南方电网广西电网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用覆冰监测预警系统这个观冰“千里眼”,远距离监测覆冰情况。“我们在158条高寒山区线路安装了220套覆冰监测终端,可24小时监测。”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生产指挥中心管理所经理黄维介绍,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防覆冰专用摄像头,能有效防冰、防雾、防凝露,确保全天候开展监测。

  今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还在桂林高寒山区运用了新技术——防冰重锤。“防冰重锤可避免导线滚转,让冰雪落到导线的上方后自然掉落,减轻线路覆冰程度,防止线路覆冰严重而导致断裂。”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生产技术部输电检修管理专责陈玮说。

  1月22日10时,在海拔1400余米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红阳万亩草场,部分地区最低温度达零下6摄氏度,供电线路覆冰厚度达21.39毫米,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凯里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运检人员运用“机械振动除冰装置”对110千伏台阳线开展除冰准备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我们依托防冰电视屏等数字手段,实现防冰信息线上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贵州电网公司电科院防灾减灾及评价分析专责吴建蓉介绍,贵州电网公司在南方电网率先实现了防冰业务全过程数字化,可及时有效地防止因覆冰引发的电网设备风险。 (经济日报记者 胡文鹏 童 政 吴秉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各地全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2024年01月27日 08:00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胡文鹏 童 政 吴秉泽

  我国近期多地出现低温雨雪天气,供电供暖需求显著增加。各地各部门动态评估风险形势,加大增产保供,借力科技手段,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启动应急预案

  湖南近日迎来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国家电网长沙供电公司提前启动防冻融冰应急机制,对有隐患的山区线路提前做好重点部位特巡、通道治理等工作,确保城市电力“大动脉”安全可靠。截至目前,长沙电网运行平稳,未发生主网设备覆冰、主网线路融冰情况。

  1月22日14时,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Ⅳ级应急响应。“从21日21时至22日1时,我们有序完成金中旺线导线、光缆及地线融冰工作。”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安全监管部副经理黄奎文说。

  针对低温雨雪天气特点,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密切跟踪线路覆冰情况和电网负荷走势,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加强重要线路、站点的巡视和维护,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部署760套覆冰监测终端,人工观冰点1738个,实现10千伏及以上线路覆冰监(观)测全覆盖。同时,该省155台发电车、1093台发电机状态良好,258支9351人的应急队伍整装待发,各类应急物资随时可调,220余台95598坐席24小时畅通。1月18日以来,贵州电网公司已累计出动抢修人员1787人次、抢修车辆198辆次。

  加大增产保供

  为应对寒潮,各地加大增产保供,发电企业应发尽发,清洁能源能用尽用。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湖南省能源局等部门督促各地城市燃气企业签足签实采暖季合同气量,落实地方政府保供主体责任,细化保供措施。湖南湘投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在承担湖南省5000万立方米储气能力建设和应急保供任务的基础上,提前与气源方沟通,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保供气量指标。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一方面科学合理编制电煤保供计划,另一方面加强外省电煤调入力度,确保湖南电煤供应。

  国铁南宁局对电煤运输列车实行优先批车、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放行、优先卸车的“五优先”组织,提升煤炭运输组织效率。据统计,目前国铁南宁局所辖10家直供电厂存煤达243.8万吨,平均可耗天数达33天。

  贵州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该省全网火电存煤910.4万吨,同比增长63.9%,水电蓄能6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1%,水火电顶峰能力达3100万千瓦,能平稳有序保障今年首场寒潮及春节期间电力供应。

  贵州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势,高度关注负荷变化情况,及时跟踪来水、电煤等情况,提前做好电网风险分析和防控,科学调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强化科技赋能

  各地还借助科技,畅通能源保供通道。

  在南方电网广西电网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用覆冰监测预警系统这个观冰“千里眼”,远距离监测覆冰情况。“我们在158条高寒山区线路安装了220套覆冰监测终端,可24小时监测。”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生产指挥中心管理所经理黄维介绍,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防覆冰专用摄像头,能有效防冰、防雾、防凝露,确保全天候开展监测。

  今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还在桂林高寒山区运用了新技术——防冰重锤。“防冰重锤可避免导线滚转,让冰雪落到导线的上方后自然掉落,减轻线路覆冰程度,防止线路覆冰严重而导致断裂。”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生产技术部输电检修管理专责陈玮说。

  1月22日10时,在海拔1400余米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红阳万亩草场,部分地区最低温度达零下6摄氏度,供电线路覆冰厚度达21.39毫米,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凯里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运检人员运用“机械振动除冰装置”对110千伏台阳线开展除冰准备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我们依托防冰电视屏等数字手段,实现防冰信息线上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贵州电网公司电科院防灾减灾及评价分析专责吴建蓉介绍,贵州电网公司在南方电网率先实现了防冰业务全过程数字化,可及时有效地防止因覆冰引发的电网设备风险。 (经济日报记者 胡文鹏 童 政 吴秉泽)

 

(责任编辑:刘朋)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