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快递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关键纽带,正经历着一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
浙江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先行地,率先在无人化技术应用、多业态融合发展、产业生态构建等领域探索前行,以鲜活的实践书写着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从桐庐的智能无人车网络到金华的低空物流航线,从轨道交通与快递业的跨界联动到快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浙江邮政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打通物流堵点、激活发展潜能,为全国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本”。
无人车:
降本增效的新生地面配送力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富春大地,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中通快递分拣中心已是一派繁忙景象。231个智能分拣格口排列整齐,通过激光扫描与AI分拣技术,将一件件包裹精准分流。与此同时,8辆新石器无人配送车正静静等候指令,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屏幕,这些不知疲倦的“配送员”便会载着包裹缓缓驶出,奔赴桐庐县2000余个无人快递柜与乡村驿站,开启一天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作为当地物流网络的核心枢纽,桐庐中通快递网点日均进出港快件量达6万单,覆盖桐庐全域。
“过去一位驾驶员工资每月7000元,以跑60公里计算的话,每天油费要50元。现在使用无人车,每天只要15元电费,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桐庐中通分拣中心经理唐荣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更让唐荣满意的是无人车的灵活与高效。在引入无人配送车之前,中心依赖50余辆传统运输车辆和多名驾驶员完成配送,受限于“满仓才能发车”的行业惯例,影响了配送效率。
“现在不用等满仓就能发车,还能一次性前往多个网点完成派件扫描。无人车解放了快递员,减轻了他们既要开车送货又要派件扫描的负担。”唐荣告诉记者,以往每天要等驾驶员卸货、分拣后才会进行运货,基本要等到10时。使用无人车后,8时就可以开始送货了。“中心的效率至少提升了70%。”
“现在,快递小哥只需要专注于‘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派送服务。派送快递可以先由无人车配送到快递驿站,再由快递员送件上门,减轻了快递小哥的部分工作量。不仅派件效率不断提升,送货上门比例也提升了30%以上,消费者更满意了。”唐荣说。
在浙江省金华市,无人车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据金华邮政分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陈帆介绍道,目前金华市邮政分公司在全市投入34辆无人车,累计运行里程超10万公里,带运邮件突破100万件。
在冷链物流领域,无人车已开始为生鲜客户“浙鲜达”提供冷链无人车服务,用于仓库与门店间的货物短驳,凭借稳定的温控系统和精准的路线规划,确保生鲜产品新鲜直达。而在金东区孝顺镇金华邮政金东中心揽投网点,一辆无人车专门服务源东乡邮快共配项目,将原本仅能覆盖乡镇的邮政服务延伸到5个乡村自提点,让民营快递通过无人车实现进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村民取件难问题。
据陈帆介绍,金华邮政计划今年年底前投入超50辆无人车,实现全区覆盖;2026年力争投入超200辆,进一步完善物流运力布局。
“轨道+低空”:
跨界联动掀起同城物流的时效革命
中午11:30,一架装载着生鲜水果的无人机从华东(金华)水果市场准时起飞,朝着6公里外的轨道大厦起降点飞去。11:50无人机精准抵达,早已等候在此的轻轨工作人员迅速将货物卸下,经安检后转运至轻轨车厢。货物抵达综保区轻轨站,由金华邮政无人车接收后,送往孝顺特快揽投网点完成最终投递。全程用时不到1小时,市民在“金邮甄选”直播间下单的生鲜产品便实现了“小时达”。
这是浙江省首条常态化运行的“轨道+低空”物流航线——“金轨天翼行”的日常运作场景。
这一由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市邮政公司打造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物流的空间限制,构建起“低空短驳+轨道集散+高铁干线”的立体物流网络。
“生鲜产品运输,‘鲜’字当头,每一分钟都很关键。”金华轨道交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蒋远介绍道,传统同城生鲜配送采用“公路运输—同城中心分拨—揽投部投递”模式,不仅耗时久,还容易因道路拥堵影响产品新鲜度。而“金轨天翼行”航线通过无人机与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将时效提升50%以上,单批次运输成本降低约35%,稳定实现生鲜瓜果及农副产品“上午下单,中午送达”的同城高效配送服务。
为何会有无人机与轨道交通的“跨界联动”?蒋远向记者分析道,就目前而言,无人机受天气影响仍较大,而轨道交通则非常稳定,能够准时准点发车。“目前金华这条线路运力很充足,我们避开早晚高峰时段,将轨道交通的闲时空余运力利用起来,与无人机运输进行有效结合。”
优势不止于时效与成本。相较于传统整车运输需集货满载方可发运,无人机运输仅需20~30公斤载量即可启运,显著缩短了中小商户的等待时长;在人力投入上,通过预设固定起降点,仅需一人实时监测无人机运行状态,即可完成货物从水果市场到轨道大厦的转运,有效减少了专职司机配备及车辆空驶风险。
蒋远介绍道,自今年7月31日正式启航至11月18日,该航线累计飞行220架次、运输货物875件,为金华至孝顺、鞋塘方向的同城邮件及助农水果提供了高效低碳的物流选择。
为扩大服务覆盖面,金华正规划更多“轨道+低空”联运线路。市邮政公司已申报27条低空航线,将依托轨道交通线网资源,科学布设起降点,构建“轨交站点+低空运输”体系。未来,轨道交通将承担长距离干线运输,无人机负责末端配送衔接,进一步缩短配送时长,提升服务覆盖率和准时率。
在“轨道+低空”联运模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金华进一步拓展“轨道+高铁”“轨道+快递驿站”等多元融合路径,推动物流网络向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升级。今年8月11日,长三角地区首个“轨道+高铁”合营的中铁快运营业部在横店高铁站正式启用,填补了东阳区域高铁快运业务空白;11月5日,横店站至西安北站的高铁预留车厢货运业务成功开行。截至11月17日,该营业部累计承运货物已突破31.6吨,验证了高铁快运模式的高效可靠。
与此同时,“金轨小时达”服务不断增强网络能力,在夯实晨间报刊、同城急件等基础物流的同时,开通绣湖站始发新线路,开行金华轨道交通首列全货运专列,并创新推出“爱宠专列”、全软卧文旅专列等主题产品,实现物流服务与市民多样化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些业态的深度融合,正逐步构建起“低空短驳+轨道集散+高铁干线”的立体物流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邮政驿站与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融合,也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据蒋远介绍,金华计划将沿线各站点,特别是高架站点的辅楼空间,升级为兼具快递收寄与暂存功能的小型综合驿站。这样的布局不仅让乘客及周边居民能在乘车间隙便捷完成快递寄取,还能让邮政利用轨道交通富余运能和站点空间优势,实现同城快件的高效集散与中转。
无人机:
架起空中物流“便民桥”
如果说无人车是地面配送的主力军,那么无人机则为山区配送插上了翅膀。
金华市盘前村坐落于金华北山之巅,海拔1300米,地处国家5A级双龙风景区。此前村子对外物流完全依赖汽车邮路,单程运输就需要一个半小时。每到冬季,山区常因冰雪天气实施封闭管理,快递、生鲜等物资无法及时送达,严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
“为了解决乡村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开始探索建设无人机邮路。目前,我们配备了三元锂中型运输无人机和2架氢能无人机。配送所用时间从最初的一个半小时缩减到目前的15分钟。”陈帆告诉记者,氢能无人机续航可达2小时,载重最高40公斤,完全能满足山区物资运输需求。
“现在每天9:30、14:30,无人机都会从华东(金华)水果市场准时起飞,10:00和15:00就能返程。”陈帆介绍,这条“空中邮路”不仅能投递报刊邮件和共配快递,返程时还能搭载高山蔬菜、土蜂蜜等农产品下山,构建起“快递进村、农品进城”的双向物流闭环。
为进一步完善服务,金华市邮政分公司还针对性地推出“紧急物品随到随飞”服务,在盘前村设置简易驿站,在水果市场配备带运物品接收柜,并制定规范的飞行交接流程与考核标准,确保服务高效落地、全程可控。
金华邮政分公司已建成1个无人配送指挥中心、4个智能化起降场及12个小型机巢,单个辐射半径达5公里,覆盖本地主要区域及兰溪、义乌部分区域。
凭借取得的全国邮政系统首张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签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金华市邮政分公司已通过三批航线申请,获批16条串行航线,覆盖40个起降点,累计飞行500架次,带运货物超万公斤,其中2条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行,持续赋能民生与产业。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延伸:兰溪杨梅特色专线解决了鲜果下山难题,让酸甜可口的杨梅以最快速度抵达消费者手中;在婺城区琅琊镇山区救火现场,无人机完成消防物资空投,为抢险救灾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学校运动会、集体军婚等活动中,无人机的宣传展示也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从民生保障到应急救援,从助农增收到场景拓展,无人机正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优良的空域资源为无人化物流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金华全市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禁飞区仅为义乌机场覆盖区域,限高区占比极低,充足的空间保障让低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向“数”而行:
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
“走遍千山万水,在我们的心中还是桐庐最美。”中通快递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赖梅松在2025(第六届)快递业大会上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从桐庐走出的快递人的故土情怀。
山清水秀的桐庐,素有“中国民营快递之乡”的美誉。翻开中国民营快递的发展史,桐庐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赖梅松、喻渭蛟等一批桐庐人揣着几十元钱闯荡上海,在虹口区的弄堂里开出了第一家民营快递网点。当时的快递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专用的运输车辆,他们就骑着自行车、摩托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没有统一的分拣场地,他们就在自家阳台上完成包裹分类;遇到暴雨大雪天气,为了准时送件,他们甚至背着包裹徒步几公里。“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正是那个年代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些从桐庐走出去的企业已成长为中国快递业的“巨轮”。中通、圆通、申通、韵达四家企业占据全国快递市场60%以上的份额,2024年合计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
数据是行业发展最直观的注脚。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快递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快递包裹业务量约为2679亿件,同比增长17.49%。其中,我国快递包裹业务量达1750.8亿件,同比增长21.5%;业务收入为14033.5亿元,同比增长13.8%。我国快递包裹市场规模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实现了月均百亿件的跨越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浙江省快递业务量达322亿件,占全国总量的18.5%。在这片土地上,30余万名快递从业人员、近3万个服务网点、4万余组智能快递柜织就了一张庞大而精密的服务网络,930条客货邮线路与1.7万余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让“快递进村全覆盖、当日达”成为现实,为乡村振兴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了关键脉络。
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局长魏遵红介绍道,浙江作为快递大省,在智慧物流、行业治理、“两进一出”工程等方面成果显著,率先出台《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建成“浙里快递”监管平台,2025年前三季度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同比增长23.9%。
新质生产力为浙江快递业注入澎湃动能。在杭州的智能云仓里,阿里云的AI模型实时优化分拣路径,让包裹周转效率提升30%;在物流园区里,华为研发的数智化底座实现了运输、仓储、配送全链条可视化管理;在低空经济领域,浙江正积极构建供需适配的产业生态,推动无人配送、低空物流等新兴业态规模化发展。
魏遵红表示,浙江正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打造新时代物流领域创新高地,推动快递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密集型加速转型。
行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温度。在桐庐“小哥之夜”活动现场,中通快递员钱高举起刚装上3天的智能义肢捏住夕阳的照片,让无数人动容。他与申通“手速王”朱卫峰、韵达救人英雄续立涛、圆通助残基地员工何志明三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快递小哥,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快递人的专业、担当与温情。
这些故事正是桐庐快递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建县1800周年的特殊节点,通过调研访谈、座谈交流、征集意见等方式,桐庐县明确了快递精神的四个维度——敢为人先的创业者精神、负重致远的奋斗者精神、使命必达的守信者精神、通达天下的报国者精神,并凝结为“通达天下勇为先”的精神内核。这与“敢叫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南堡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了桐庐“奋斗—团结—精进”的精神谱系。
作为浙江快递业的“根”,桐庐的产业集聚效应愈发凸显。这里不仅是众多快递企业的发源地,更成为行业创新的“试验场”。桐庐县委书记冯晶提出的“创新驱动、场景优势、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如今,桐庐已构建起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智能技术研发、从人才培养到行业治理的完整生态体系。
产城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桐庐快递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总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桐庐通达未来城,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的局限,将企业总部、住宅小区与银泰城、优质学校、三甲医院等配套设施有机融合,为快递人打造了“15分钟品质生活圈”。这里还是创新发展的平台。未来城将布局智能物流实验室、低空经济研发中心、快递人才培训基地等创新载体,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产业+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桐庐不仅成为快递企业的总部基地,更成为快递人的幸福家园。
面向未来,中国快递协会与桐庐县委、县政府,以及申通、韵达、圆通、中通、邮政、顺丰、京东、菜鸟、中国物流集团、极兔、德邦、跨越、FedEx、DHL等快递企业围绕快递与产业融合、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发展、行业秩序治理共同发布了《桐庐共识》,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降本增效,以协同出海提升全球供应链服务能力,以人才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小包裹里藏着大民生,小快递递送大美好。从桐庐走出的快递创业者,如今正将中国快递的服务网络延伸至全球,书写着连接千城百业、服务千家万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