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儿童电话手表非法收集人脸信息、人脸智能锁违规传输个人信息至云端、智能AI音箱未提供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近日,工信部通报了20款智能终端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
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加大,但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违法犯罪仍呈现高发频发态势。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100余件4400余人,这组数据显示个人信息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智能终端的防护漏洞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薄弱环节。从工信部等部门公布的典型案例看,部分终端设备厂商重功能迭代、轻安全防护,导致设备漏洞修复不及时,成为黑客攻击的“突破口”。一些运营商预置的无法卸载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收集数据,将终端变成“窃密工具”。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强制授权的APP、暗藏陷阱的公共WiFi,动辄索要定位、通讯录权限,这些看似微小的权限许可,实则为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埋下隐患。
侵权技术花样翻新让信息防护难度陡增。如今的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不断升级为“技术攻击+数据加工+定制化‘供料’”的全链条模式,其中技术迭代速度尤其令人咋舌。现实中,黑客利用网络爬虫、木马病毒、渗透工具等隐秘性强的新技术,入侵系统平台,非法获取公民信息;一些不法分子紧跟“黑灰产市场”需求,运用AI技术猎取、梳理、分析公民个人信息,为下游犯罪提供定制化“原料”,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已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框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预防举措,但个人信息保护的治理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平台在数据共享、使用权限环节缺乏有效防护;黑灰产的技术更新速度常常快于监管举措,新型犯罪手段不断突破法律适用边界。同时,有的个人安全意识不足,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泄露验证码等行为,也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构建“技术防护+法律惩戒+社会共治”的立体防线。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方能筑牢数字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屏障。从技术层面,企业应将安全防护置于功能创新之上,积极采用隐私算法保护、敏感信息加密存储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监管部门可搭建智能化监测平台,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从技术层面压缩非法获取、利用个人信息的空间。从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细化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各部门则应完善协同执法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对非法收集、贩卖、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从社会层面,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知识,提升公民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制定自律规范,开展信息保护培训与评估,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此外,还需畅通公众举报渠道,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持续强化技术防护手段、拧紧部门监管螺丝、凝聚全社会共识,担当作为、久久为功,才能让每一次数据交互、每一份个人隐私得到有力保护,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