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楼几乎都是“机器人”建的?没错,28日,在建筑科技产业创新大会、土木工程建造行业科技论坛(2025)暨第十六届中建八局科技论坛上,正式发布了“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记者随即在南京2023G05项目现场观摩区看到,作为江苏首台“天蝉系统造楼机”,这个系统从钢筋生产到运输再到盖楼,几乎全是“机器人”在工作。
记者直击:工地上的“科幻大片”正在上演
在南京江北新区2023G05项目现场,扬子晚报记者目睹了江苏首台“天蝉系统造楼机”的作业实况。
这座一梯四户、带露台的第四代住宅已建至第五层。在第二层,记者看到一队“机器人天团”各司其职:地砖空鼓检测机器人用激光扫描地面,贴砖设备自动调整角度铺贴;打孔和吊砖一体化机器人挥动机械臂,将建材精准吊运至指定位置;与宇树科技合作的负重机器狗背着水泥包,在复杂地形中稳步穿行;腻子底漆乳胶漆一体机则像“墙面画家”,均匀喷涂出光滑的漆面。
在第五层的白色防护棚下,记者看到,机械轨道纵横交错,各种机械轨道吊着各类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在头顶穿梭,有的机器人抓着钢筋,有的抓着其他建筑材料。而控制这些只需要一个人拿着一个平板电脑。
核心揭秘:五大系统构建“造楼宇宙”
中建八局江北新区2023G50地块项目总工朱海向记者详细解析了“天蝉”系统的技术内核。该系统由五大子系统协同运作:“天蝉”自爬升系统:仿生“尺蠖”爬升原理,每小时可顶升一层,同步控制模块能应对50毫米施工误差,彻底告别传统塔吊的缓慢与风险。
“天成”分布式智能施工系统:通过机器人群协同,实现混凝土振捣、整平、覆膜等工序智能化率超60%。
“天盾”作业维护系统:折叠天幕可抵御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挂架与围护体系为工人提供“钢铁铠甲”般的安全防护。
“天测”智能监测系统:多源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云端,危险预警精准度达毫秒级,确保施工“零事故”。
“天构”轻量化作业平台:标准化构件像“乐高积木”一样快速拼装,周转利用率高,安装拆卸仅需半天。
效率革命:五天一层楼,人工省七成
“传统施工需要200名工人,现在50人就能完成,效率提升30%,人工节省70%。”朱海指着正在作业的无人运输车介绍,这些载重2吨的“钢铁搬运工”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
更令人惊叹的是幕墙清洗环节。“瓴睿幕墙清洗机器人”吸附在玻璃上,以每工日1000平方米的速度高效作业,真空吸附强度达500kg,是传统“蜘蛛人”的5倍。朱海笑称:“以后高楼外墙再也不用‘人肉冒险’了。”
据住建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我国将加速推广智能造楼机等一体化设备。中建八局此次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贯穿设计、生产、施工全链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建筑拆分为“乐高模块”,实现预制化生产与现场拼装。朱海说:“在设计之初我们就用3D打印机设计虚拟建筑,再让机器人按模型精准组装,彻底告别‘图纸打架’的返工难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