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重构、楼宇经济寻求突破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探索总部经济“破局与进化”的新路径。
——————————
在总部经济的全球“战场”上,“硝烟”从未断过。
“建成一栋楼,繁荣一座城”,这是优质总部企业拉动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优质总部企业因此成为全球城市争夺的“香饽饽”。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北京市副市长穆鹏向全球总部企业发出邀约,诚邀它们来京投资兴业,推动北京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迈上新台阶。同日,昆明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凯杰也发出了相同邀请。
“蓬勃发展的楼宇经济,不仅构成了壮美的城市‘天际线’,更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跃升、营造营商环境的典范力量和核心引擎。”在服贸会的配套活动——2025全球总部经济大会暨中国楼宇经济北京论坛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指出,楼宇经济衍生的总部经济,通过吸引大量总部企业落户,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推动产业、产能、税收叠加,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锚定合作与创新双引擎
总部经济是部分区域凭借特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集聚效应,实现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德勤中国荣誉合伙人施能自分析,总部经济能更好实现资源配置与聚集效应:一是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二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三是提升城市品牌、增加就业岗位、增强消费动力,“最主要的是为城市增加财政收入,为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总部经济是驱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的总部经济走在全球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130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球第二。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于彤提出,破解楼宇经济与总部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与重构”难题,需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资深经济学家、《世界投资报告》作者梁国勇还指出,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在双向投资格局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各行业、各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在国内市场趋缓、产业竞争内卷的背景下,“走出去”成为必然选择,未来将涌现一批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中国总部企业。
“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投资新热点。”梁国勇特别提到,以数字经济领域投资为主题的全球数字跨国公司前20强中,中美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其中多家中企总部位于北京。
这亦是一道全球考题。世界贸易网点联盟主席布鲁诺·马谢认为,当前全球总部经济面临“区域化布局”与“全球化协同”的平衡难题,楼宇经济则承受“供需失衡”与“数字转型”的压力。
“破解这些难题的核心在于‘合作’与‘创新’两大关键词。”布鲁诺·马谢解释,从合作层面看,世界贸易网点联盟可为跨国企业与中国城市搭建精准对接桥梁,共同打造“总部+楼宇”产业生态共同体;从创新层面看,数字技术正重塑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形态——远程协同办公让总部布局更具弹性,物联网、人工智能让楼宇运营更高效节能。“我们应鼓励总部企业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企业合作,探索‘数字总部’‘智慧楼宇’新模式,让创新成为破解发展矛盾的核心动力。”
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认为,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低速化、波动化与高度分化及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等趋势。挑战虽无处不在,但机遇同样巨大。对国家而言,这是推动转型、提升话语权的战略机遇期;对企业而言,是重构发展逻辑、打造竞争力的关键窗口期。他说:“在未来不确定的时代,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动者赢,创新者强,合作者走得更远。”
特色布局激活总部经济新动能
全球产业链重构、楼宇经济寻求突破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探索总部经济“破局与进化”的新路径。
北京的总部经济实力尤为突出。在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北京47家企业上榜,且连续13年居全球城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500强之都”。
北京破解发展难题的“密钥”清晰:激发总部经济原动力、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作用,连续八年迭代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硬件设施与楼宇承载力,其中仅北京CBD功能区,税收过亿的跨国公司楼宇就达145座。
“北京CBD是总部企业来华的‘首选之地’。”北京CBD管委会副主任吴迪表示,目前区域内有总部企业500余家。其中,外资集聚效应显著——上万家外资企业占北京市40%,26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1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朝阳区七成、北京市近一半。吴迪介绍,北京CBD坚持“向空间要发展、向楼宇要效益”,多措并举,“最大力度激励中外企业到CBD投资兴业。”
此外,穆鹏还强调,需培育与首都定位匹配的总部经济,以新产业、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总部经济提质增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线城市在这方面,抢占先机,新一线城市正加速成长。
近年来,昆明凭借独特优势成为总部企业“沃土”。陈凯杰用“根基、创新、未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昆明实践。其中,昆明的“门户优势+成本红利”就有很大吸引力。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战略门户,人力成本仅为东部沿海1/3,工业用地价格是一线城市1/2,绿电占比达90%。陈凯杰说,昆明以“全要素赋能、全周期服务”构建跨境产业协同、产业链生态培育、国际人才服务三大特色体系,让企业从“敢来”到“想来”再到“喜欢来”。
对于城市如何吸引总部企业,中国企联党委书记朱宏任指出三大关键:营造高端资源集聚环境、构建有利产业生态、优化营商环境,整合各方资源,并且加强与企业沟通。
施能自则总结四大发展因素:一是构建系统性产业生态圈,需企业、政府、商协会协同共建,同时借力地方资源;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包括财税、资金支持等方面;三是完善智慧化基础设施布局,推进数字化、AI技术应用;四是强化人才吸引。此外,还需注重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区域合力,这是全球及国家层面都需重视的发展逻辑。
“中国动力”正在加速释放
“当前地缘政治复杂,甚至无法预估半年后的形势。总部经济凝聚着企业的高端智慧与战略判断,没有准确判断,企业就无法规划下一步发展。”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国华关注到,如今不少企业开始设立第二总部或细分业务总部,如物流总部、研发总部等。
当下,不少跨国公司加码投资中国,将新的总部设在中国,正是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中国已成为松下最大海外基地。松下电器(中国)总裁赵炳弟介绍,30多年前,松下在北京设立总部作为投资平台,6年前,松下又在华成立东北亚公司,将住空间、智慧家电等业务总部迁至中国,就是看重中国本土市场的反应速度与增长潜力。赵炳弟提到,这是松下百年发展中,首次在日本外设立兼具事业与地域统括职能的公司。松下电器也在中国不断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松下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仅占全球的1.5%,如今已接近全球业务的25%,且已深度融入中国供应链。
目前,松下在华战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更具雄心的“在中国为全球”,与超过6000家中国本土供应商深度协作,这些供应商不仅是生产保障,更是技术创新的共同推动者。赵炳弟表示,松下正是受益于这样的产业链,面对全球新形势,希望借助中国这一全球重要产业链发挥更大作用。这种深度绑定让跨国企业坚定在华布局。2023年以来,松下先后在中国多地投资建设半导体材料工厂,聚焦中国具有优势的AI、数字化领域。
与松下情况类似的跨国企业不在少数。中国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源于市场容量、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构成的“动力三角”,使其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这背后正是中国动力的集中释放。
全球第六大能源企业埃尼集团正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埃尼中国总裁詹尼·迪乔瓦尼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叠加“双碳”目标下的市场机遇,是埃尼集团在中国深耕绿色合作的核心原因。当前,埃尼正探索新兴生物燃油领域,中国地沟油资源丰富,但回收存在范围小、碎片化等问题,“需与中国政府部门、企业及社区协作,构建有效的地沟油回收体系,实现‘中国资源+全球技术’的协同增效”。
杨国华还观察到一些新变化,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一些跨国公司被迫按地缘政治划分业务板块,“这要求强化地区总部作用”。他说,企业地区总部过去多发挥外交、人事、广告宣传等作用,如今引进了战略决策的核心功能,并且这一功能要和生产、销售、物流、研发紧紧地绑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坚守中国的这块生产基地。”
作为制造业大国,从最小的分子材料到超大设备,中国都有完整的供应链。为了更好地保持领先的趋势,跨国企业需要不断在中国进行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中国有年均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地区总部需加强人才创新,集聚人才优势。杨国华谈到,还需重视研发投入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建设,“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将创新元素融入基础技术,如数字化转型、AI技术应用等”。
从城市特色布局到跨国企业深耕,中国正以多元协同路径,为全球总部经济“破局与进化”提供实践样本,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持久动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