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荣光与影视赋能正在重塑攀枝花西区发展新格局

2025-09-10 1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鞠然)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线荣光与影视赋能正在重塑攀枝花西区发展新格局

2025年09月10日 1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红砖房、席棚子、老厂房,高家坪片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呐喊”。这里曾是计划拆除的棚改区,如今却逆袭为网红打卡地,成为攀枝花西区转型发展的生动注脚。

攀枝花市西区,这个曾经因三线建设而辉煌的土地,正通过影视IP赋能、场景再造与业态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从《火红年华》到《少年黄大年》,从工业遗存到研学基地,西区正在重塑属于自己的“火红年华”新格局。

《火红年华》剧照

工业打底,文旅绣花:从“工业锈带”到“人文秀带”

西区作为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曾诞生全市第一座厂矿和商场,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豪迈誓言,曾经回荡在这片热土的上空。

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这些工业遗存一度面临拆除的命运。然而,西区选择了保护性开发,让“工业记忆”成为城市转型的“文化基石”。

电视剧《火红年华》以十九冶、攀钢等企业为原型,讲述1965年起建设者在弄弄坪“住席棚、汗洗脸”的奋斗史诗。该剧收视率曾位列全国年度前十,观影超5亿人次,为西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绝佳契机。

剧组拍摄后,西区对高家坪片区进行抢救性保护,完整保留指挥部、食堂等场景,并开发“干打垒”“创业饭”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推独轮车、过独木桥,亲历建设艰辛。

双IP联动,时空交汇:从历史记忆到青春叙事

西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并未止步于《火红年华》。随着网络电影《少年黄大年》的拍摄,这片土地又增添了新的叙事维度。

《少年黄大年》制片人程兰钦表示:“我们选择拍摄场景时了解到,这是《火红年华》电视剧224场戏的核心取景地,基地完整保留了三线建设时期的会议室、食堂、理发店等场景,有年代感也非常符合我们电影造景的需求。”

《少年黄大年》剧照

两个IP的时空交汇,形成了“历史+当代”的双重叙事。《火红年华》讲述的是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史诗,《少年黄大年》则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报国情怀,两者在西区的土地上奇妙融合,相得益彰。

这种双IP联动不仅丰富了文旅内容,更创造了持续的文化吸引力。游客来到这里,既能回味历史,又能感受当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场景再造,体验升级:从旁观游览到沉浸参与

西区的文旅融合不仅停留在场景复刻上,更注重精神内核的挖掘与传播。在这里,游客可以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亲身体验那段火红年华。

游客可以参与“背水小道”徒步体验,感受当年建设者取水之艰;可漫步初心园聆听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初心与坚守;可在时光书屋里翻阅建设者的笔记,体会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西区打造了四大功能区域:接待落客区、三线特色商业街区、三线文化主题研学区、休闲观光区,共25个点位。这种全方位的体验设计,让游客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三线文化,感受三线精神。

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更让三线文化得以真正传承和弘扬。一位游客在参观后感慨:“席棚指挥部里还原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想起父辈们‘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豪迈!”

数据印证,成效显著:文旅融合激活区域经济

西区文旅融合的成效已经通过数据得到印证。2025年以来,火红年华研学旅游基地累计接待各类团队159个,约2.35万人次,散客约2.82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632.71万元。

这一数字对于曾经的计划拆除区来说,堪称逆袭。文旅融合不仅保护了工业遗存,传承了三线文化,更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西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基地先后挂牌“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等,成为四川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高地。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基地建设的认可,更是对西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肯定。

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从单一业态到多元共生

文旅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影视IP赋能,西区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西区将研学文创、商业综合与三线文化体验结合,推出深度研学游等产品,既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又创造了多元的收入来源。同时,通过保留高家坪历史街巷肌理和老旧建筑,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商业价值。

这种方式让文旅融合不局限于文化旅游本身,更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

未来,随着攀枝花苏铁自然遗产保护展示区、水墨金沙二期等项目的推进,西区的文旅产业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绽放“阳光花果城 康养攀枝花”的独特魅力。

精神传承,文化铸魂:从场景还原到价值传递

西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最难得的是注重精神内核的挖掘与传播。这不仅是对三线建设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三线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式活动,游客不仅了解了三线建设的历史,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西区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式,让“三线建设精神”得以生动展现和有效传递,实现了文化铸魂的目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区的文旅融合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方式,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攀枝花西区正在经历一场从“工业锈带”到“人文秀带”的华丽蜕变。红砖房与席棚子间,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呐喊正被新时代的游客听见。

影视IP赋能、场景再造、业态融合——这条“影视赋能、文化铸魂、产业联动”的融合发展之路,不仅保留了三线建设的红色记忆,更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更多项目的推进和政策支持,西区有望成为全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文旅融合发展的高地,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西区实践。在这片英雄之城、钢铁之城、康养之城的土地上,西区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火红年华”。(文/ 杨茜 邓章林 图片由攀枝花市西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鞠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