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江苏女孩席屿到贵州旅游,她喜欢的一名歌手是贵阳人,于是她带上了以歌手为原型的棉花娃娃“周可可”。一天晚上,她路过贵阳的特色商业街区——一个汇集非遗体验、文创店铺、手工小铺等丰富内容的“打卡点”,在一个摊位前,被穿着苗族衣服的玩偶吸引了。
席屿拿出自己的“周可可”对比了一下,发现衣服刚好,银饰项链大了一些。“店里的苗族头饰没有适合的尺寸,店主量了一下‘可可’的头围,说马上手工做一个,等一会儿就能拿到。”几天后,在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席屿和手中的棉花娃娃一同穿着蓝色系的苗族服饰,留下合影。她在网上晒出照片,自豪地说:“可可和苗族妆造适配性也太高了吧!”
这个夏天,玩偶们穿着民族服饰的“艺术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玩偶们在贵州、广西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在福建簪花,在山西穿上“晋商大小姐”的裙子……在“娃衣热”背后,传统文化以更轻巧、更可爱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催生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微缩的服饰,浓缩的文化
最近,玩偶Labubu火了,它们身上的各种衣服也引人注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创商店里的“瓯骆工坊”,“五一”期间,有客人带着Labubu到店制作娃衣,并拍照发到社交媒体上,带火了店里为棉花玩偶定制壮族和苗族娃衣的服务。
“瓯骆工坊”的手工老师籍颖绮介绍,工坊工作人员大多有设计相关的专业背景,日常在店内开发手工艺品和亲子手工活动。之前最热门的产品是仿苗银壮锦系列冰箱贴和毛绒玩具,尤其是立体的手工仿苗银花冠冰箱贴最受消费者欢迎。
今年2月,“瓯骆工坊”开发新品,大家想到将花冠的造型与毛绒玩具结合,为一些小型玩偶做了苗族花冠的帽子,又为其创作了壮锦织带和花冠底托构成的壮族头饰。“我们的工作人员自发将娃娃带到店里做娃衣打样,我们就这样开发出了第一代娃帽产品。”籍颖绮说。
今年“三月三”,“瓯骆工坊”上线了第二代壮锦娃衣产品,为玩偶量身定制壮族衣服。这是一次基于民族节日的特别活动,店里只准备了少量现货线下销售,没想到被顾客们一分享,在网络上的热度很快高了起来。
“越来越多到店顾客对我们提出要求——可不可以给我的娃娃做一个帽子?有没有更多的款式可以选择?现场可以做吗,需要等多久?”籍颖绮回忆,“在三月三和清明假期期间,很多客人带娃到店,想要我们现场制作娃帽。”到5月,热度更加高涨,线下店平均每天现取30套娃衣,线上排单约200单。师傅们工作量激增,店里的各个角落都堆满了客人们排队的娃娃。
“我们将产品开发过程的一部分交给消费者,比如,他们需要自己搭配织带颜色、选择帽子上的装饰,现场的手工老师帮助消费者落地创意并形成产品。因此,我们店的娃衣制作时间短,能让顾客现场拿到成品。”籍颖绮自豪地补充道,“我们基本不挑娃的体型,很多特殊体型的娃娃很难买到合适尺寸的衣服,在我们这可以量身定制。”
“我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娃衣!”
事实上,给娃娃穿衣服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毛绒玩具、树脂人偶、棉花人偶的服装、饰品,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网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品牌和店铺。
95后女孩彭琬涵(网名“大仙女兔子”)就经营着一家网上娃衣店铺。她从2022年开始接触棉花娃娃,会自己绘制或挑选收购画手的稿图,联系厂家打样定制、批量制作娃衣成品,上架出售。至今她已经推出了多款具有民族特色的娃衣,其中一个系列的藏族娃衣销量最好,卖了近万套,还有顾客呼唤再次上架。
为了这一系列,她付出了大量心血:通过影视资料和书籍,了解藏族服饰文化;稿图很复杂,配件众多,花纹、首饰、腰带都十分精细,她不想将就,买不到合适的成品零件就自己定制,购入不同质感颜色的面料比对……“项链下垂的形状、剪裁的松紧程度,都要不断调整,打样的过程耗时超过半年。我会忍不住焦虑,但也不想放弃。”彭琬涵说。
今年4月,彭琬涵在甘肃省博物馆看到一件出土于敦煌的文物,是一个汉代小朋友给自己的玩具小人偶穿的娃衣。它两袖仅长2.6厘米,衣长4厘米,用茜草和靛青染料染了色。彭琬涵惊叹:“我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娃衣!”
彭琬涵开始找寻这件衣服的详细资料,她先是浏览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的考古简报,又询问了敦煌博物院,但信息都较少,最后还是通过行业内朋友的帮助,找到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报告》,看到记载:“以素绢手工缝制,以深红色绢作领和袖,以深蓝色绢作袖缘。衣长4厘米……下摆残。”于是,她产生了一套完整娃衣的设计思路,并画了稿图——左襟压右襟的汉制交领,上襦长度控制在腰间;文物下裙虽残缺,但参考西汉平面裁剪技法,下裙延伸出垂坠裙摆,腰间褶皱与系带均按出土资料复原。颜色方面,她选用风化后的现存色,上襦为鹅黄色、橙红色和蓝绿色,下裙为深棕色。娃衣还增添了几种汉代经典纹样,并从汉代器物中提取出元素,做了一些原创设计。
“在严格遵循出土文物形制的基础上,新增了有史料出处的细节设计,古今交融但不逾汉制。”彭琬涵说。这套设计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纷纷期待其“实体化”。
要精致可爱,也要故事感和内涵
不少文化潮玩达人把目光投向了为玩偶制作民族服饰。浙江省博物馆有一款文物拟人棉花娃娃文创商品,配套了汉服和头饰;恭王府博物馆近日也上新了穿戴国风服饰的盲盒娃娃与棉花娃衣。
梁恒源是壮族织锦工艺的传承人,他打造的“壮锦娃娃”系列,为树脂人偶穿上壮锦服装。与他合作的兰培文说:“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这款壮锦娃娃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在外地展出时常被抢购一空。”这系列娃娃还走出国门,卖到了法国、德国等地。
让我们把视角从这些娃娃的设计师,转向娃娃们的“监护人”。浙江的95后陈雨琪喜欢棉花娃娃,也喜欢给棉花娃娃买衣服。她偏好繁复华丽的设计,最初也是购买西方宫廷风、洛丽塔(一种以少女感为核心的服饰风格——记者注)的娃裙较多。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刷到并买了一套汉服娃衣,被朋友夸赞非常适合她的娃娃。陈雨琪想,自己的娃娃大多是东方面孔,可以试试多穿民族风。
渐渐地,她已经收集了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等多个民族风格的娃衣,还会给娃娃梳不同的发型,如搭配汉服的发髻等。“中国娃娃穿中国裙子,视觉上会更和谐;而且,穿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有一种娃娃在环游中国的感觉,会增添故事感,非常出片。”
23岁来自天津的刘畅在广西旅游时,看到了为玩偶定制壮族服饰的服务,本来就喜欢做手工的她,决定回去就设计制作以自己和妈妈为原型的棉花娃娃,未来旅游时就可以穿上各地的民族服饰了。
“真人旅拍的服饰不能带走,如果买下,穿不了几次,比较浪费,也不能购买太多;如果是娃衣,就很便携也可以长久保存,这是一种可玩性较高的文创。”刘畅说,“我也看到许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被景区定做玩偶服装的店铺吸引后消费。他们带回家乡以后,这就是一件蕴含了当地文化的纪念品。”
刘畅希望能有更多景区提供类似的文创销售和互动服务,除了娃衣,也可以做一做具有民族特色的娃用生活日用品,如乐器、食物模型等。她特别强调,要在更准确真实展现各民族文化方面下功夫,“不要像有的旅拍服装那样滑向影楼风,或是流水线粗制滥造,而是要和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好好合作,转化他们的研究和手艺,产出精品,以一种轻松可爱的形式给人们留下印象,带来治愈感和文化内涵的种子”。
(应受访者要求,席屿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