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奎:民营经济促进法给民企吃下“定心丸”

2025-07-03 1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鞠然)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奎:民营经济促进法给民企吃下“定心丸”

2025年07月03日 1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营经济整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更是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安全感,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发展。”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奎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从政策扶持到资源配置,都给予了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畜牧业的稳步发展,草业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奔盛草业所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围绕“生态海西、绿色农牧”,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鲍奎表示,公司抓住政策机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自有种植基地面积达7.1万亩,成为全省民营企业中自有种植基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公司之一。

坚守实业 创新驱动

鲍奎认为,民营企业应专注核心业务,不断深耕细作,将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才能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他介绍,奔盛草业始终聚焦草业领域,在牧草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建立起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的农畜产品需求增加,草业作为畜牧业的基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运用创新技术提升饲草品质,满足市场对优质饲草的需求,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创新”是鲍奎提到的另一个关键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国优良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草种自给率逐步提高。2024年《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提升饲草种业水平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大力推进“以种适地”,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

海西州德令哈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传统草种难以存活。奔盛草业与多家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投入资源开展耐盐碱草种的选育工作。“我们通过采集本地野生草种资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筛选和改良,培育出了多个适应本地盐碱地环境的草种。这些草种不仅在耐盐碱能力上表现出色,还具备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特点。” 鲍奎介绍道,“比如我们筛选的苜蓿草种,在盐碱地中种植,每年可收获青干草700公斤以上 ,明显提高了当地饲草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对优质饲草的需求。”奔盛草业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结合自主研发的盐碱地燕麦“5+N”“3+N”草田轮作等技术模式及5项节水控盐等核心技术,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 - 50%,亩产干草从120千克跃升至450千克。2024年实现了“牧草之王”苜蓿首次在高原一年三收,亩年产青干草超600公斤,粗蛋白含量达到20%以上。

以草为媒 助力乡村振兴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草业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曾经有着大片的戈壁滩和盐碱地,被称为“寸草不生”的“荒凉小城”。随着当地草业发展与盐碱地改良,曾经荒芜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田野,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村变得更宜居、更宜业。

同时,草业发展也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机会。一方面,在牧草种植、收割、加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奔盛草业与德令哈市的尕海、蓄集、柯鲁柯镇三个乡镇的11个村集体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签订产业化带动协议,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在固定用工方面,每年在当地提供40多个岗位;用工高峰期时,还会提供100-200个临时用工岗位。另一方面,奔盛草业通过技术帮扶,为当地政府推荐的脱贫户提供化肥、种子,并免费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主增收。

鲍奎认为,民营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们敞开大门把整套成熟的种植技术路线免费提供给村民学习,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农户参与到草业发展中来,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通过对盐碱地等低产田进行改良和种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草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青贮玉米、燕麦、苜蓿等优质饲草的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推动了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鲍奎表示,未来,奔盛草业将继续立足高原,沿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方向,深耕荒漠,不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同时积极探索草业新业态,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责任编辑:鞠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