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江西九江瑞昌市的华瑞(中国)缝纫线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智能产线有序运转。智慧大屏上,生产数据、设备状态、质量指标等一目了然。
“过去,几个工人围着一台机器转,靠的是人工和经验。如今,一个工人就能操作多台机器,‘挑大梁’的是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华瑞(中国)缝纫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文广介绍,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已经实现生产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生产管理与运转效率大幅提升。
依托5G、AI、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纺织企业实现生产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告别“千人纱、万人布”生产场景;石油化工等行业,则通过“智改数转网联”,加速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在九江,数字技术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九江市是沿江老工业基地,江西第一根火柴、第一枚钉子、第一艘轮船等均诞生于此,“九江制造”一度成为江西工业的代名词。
“九江制造业基础雄厚,但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生产管理粗放、信息化水平低、产业链协同能力弱等问题。”九江市工信局局长娄琦坦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统生产模式难以为继,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作为江西制造业大市,九江市拥有24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独角兽、瞪羚企业44家。而在这些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98%以上。
“缺钱、缺人、缺技术,在推进‘智改数转’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娄琦说。
如何破除企业顾虑,让数字化转型从“政府推”变为“企业主动转”?
九江市通过政策引导、标杆示范、服务支撑等组合拳,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出台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14条措施,设立总额5亿元的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按规定给予转型企业最高50万元的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九江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九江市再出实招,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数转贷”金融产品,通过利率优惠等方式,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门槛,让金融“活水”畅流千行百业。
在江西晨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字化改造带来的效益令人欣喜:企业生产效率提高50%,内部管理成本降低25%,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产品合格率达99.9%以上……“这多亏了政府牵线搭桥,帮我们协调合适的服务商,提供‘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公司生产经理孙志中说。
为推动中小企业突破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难题,九江市创新构建“三平台”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数字产品应用超市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智改数转真正落地见效。
“我们引进了石化盈科、融思科技等10余家行业头部服务商落户九江,为企业开展‘义诊’,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激发企业改造意愿、降低企业改造成本。”娄琦说。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43家企业完成入企诊断,1425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300余家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L6级及以上。
“破解‘三不’难题,需要政府当好‘推手’、市场提供‘抓手’、企业增强‘内功’。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正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跑出‘智改数转’加速度。‘工业互联网、数智新九江’品牌进一步打响。”九江市委书记刘文华表示。(本报记者张博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