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若琳
“双11”预售活动拉开序幕,多家快递公司进入“备战”状态。如无意外,2023年全年快递行业将呈现出强势复苏走势。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起,行业单月业务量均达百亿件,业务收入均超900亿元。
但业务量与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不匹配。根据国家邮政局最新发布的《2023年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前三季度,预计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比将分别增长约16.4%和11%。
单票收入大幅下滑,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从快递公司发布的经营数据也可窥得一二。四家A股快递企业披露的最新经营数据显示,9月份,四家企业业务量同比均为正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涨幅达33.66%,最低的涨幅也有11.27%。但单票收入却齐刷刷地下跌,有两家企业同比跌超10%,甚至有公司最低单票收入跌至2.11元,已经低于其上半年快递业务单票成本(2.25元)。
这反映出,快递业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壁垒,同质化情况严重导致竞争加剧,企业不得不依靠“以价换量”的老套路保持增速。
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方面,企业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最终影响在研发、营销、管理等领域的投入,使得经营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快递行业中,价格、时效、服务,长期构成一个坚固的“不可能三角”。价格不断下探,意味着服务水平和时效很难维持原有水平,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事实上,对于快递行业价格战,监管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无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快递服务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构成价格违法或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