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15%

2023-10-12 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10月11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9月,受中秋节消费等因素带动,快递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服务质效有效提升,基础能力日益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经测算,2023年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06.1,同比提升1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分别为434.3、673.4和223.5,同比分别提升12.7%、19.9%和7.9%。发展趋势指数也达67.1。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表示,9月,快递发展从分项指标看,快递业务量预计同比增长20%左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左右。前三季度,预计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比将分别增长约16.4%和11%,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前三季度,快递行业发展底盘稳固,市场规模实现“三连升”。自3月起,行业单月业务量均达百亿件,业务收入均超900亿元,9月业务量更是有望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电商协同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快递业与电商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助力线上经济持续向好,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稳步增长。9月以来,快递企业优化时令果蔬、海鲜等特色产品定制解决方案,推动线上消费进一步升温,9月18日至27日,连续10天日业务量均超4亿件。

  近期,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的蜜薯迎来了丰收,“蜜薯属于生鲜,农户采摘完,立即由我们专人负责装车运回我们合作社的地窖和仓库,既保证了产品新鲜和货源,还帮农户解决了销售问题。”当地电商负责人张德敏介绍,蜜薯销往全国各地,赶上旺季,一天的订单量就能达到9000单。

  胡焓表示,快递企业通过仓拣一体、仓配一体,实现货品出单、运输无缝衔接,助力企业、农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针对不同订单寄递需求,运用集货、零担+快递运输直发、零担+快递运输联运等多种模式,以更加柔性的解决方案,增强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制造企业降本增效。

  在多方面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快递行业预期明显向好。国家邮政局相关人士预计,随着“双11”“双12”等传统网购高峰的到来,四季度行业将逐步进入业务旺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15%

2023年10月12日 07: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梁倩

  10月11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9月,受中秋节消费等因素带动,快递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服务质效有效提升,基础能力日益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经测算,2023年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06.1,同比提升1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分别为434.3、673.4和223.5,同比分别提升12.7%、19.9%和7.9%。发展趋势指数也达67.1。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表示,9月,快递发展从分项指标看,快递业务量预计同比增长20%左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左右。前三季度,预计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比将分别增长约16.4%和11%,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前三季度,快递行业发展底盘稳固,市场规模实现“三连升”。自3月起,行业单月业务量均达百亿件,业务收入均超900亿元,9月业务量更是有望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电商协同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快递业与电商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助力线上经济持续向好,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稳步增长。9月以来,快递企业优化时令果蔬、海鲜等特色产品定制解决方案,推动线上消费进一步升温,9月18日至27日,连续10天日业务量均超4亿件。

  近期,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的蜜薯迎来了丰收,“蜜薯属于生鲜,农户采摘完,立即由我们专人负责装车运回我们合作社的地窖和仓库,既保证了产品新鲜和货源,还帮农户解决了销售问题。”当地电商负责人张德敏介绍,蜜薯销往全国各地,赶上旺季,一天的订单量就能达到9000单。

  胡焓表示,快递企业通过仓拣一体、仓配一体,实现货品出单、运输无缝衔接,助力企业、农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针对不同订单寄递需求,运用集货、零担+快递运输直发、零担+快递运输联运等多种模式,以更加柔性的解决方案,增强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制造企业降本增效。

  在多方面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快递行业预期明显向好。国家邮政局相关人士预计,随着“双11”“双12”等传统网购高峰的到来,四季度行业将逐步进入业务旺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