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质量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在安徽合肥举办

2023-09-25 11: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金桂飘香,全国质量月活动如火如荼。作为世界制造业大会系列活动之一,9月22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中国质量报刊社承办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安徽专场)“质量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在合肥举办。会上颁发了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单向前出席会议并为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罗光勇宣读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表彰通报。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永生,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李宣庆致辞。

  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刚,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丁祖权出席会议并主持相关环节。中国质量报刊社总编辑刘忠学出席活动。

  韩永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质量成色更足、质量底色更浓。安徽作为新兴制造业大省,质量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至关重要。安徽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的先进理念、优秀企业带来的经验做法,加快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大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推动安徽质量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步。

  李宣庆在致辞时表示,希望安徽省各行各业深入学习领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核心要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攻方向,贯彻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改革,建设高效权威的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优化标准治理结构,提升质量认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探索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不断筑牢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相关嘉宾围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质量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作主旨演讲,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作题为“标准制度型开放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要加快推动中国先进标准走向国际,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原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作题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她系统梳理质量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功能,并为质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专业建议。

  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作题为“计量助推制造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主旨演讲。他围绕计量如何助力制造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以及计量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介绍了相关工作思考。

  德国莱茵T?V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陶思腾(Thorsten Keiter)作题为“创新检测方法和认证服务  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能力”的主旨演讲。他基于长期以来T?V在国际及中国市场的发展实践,分享了质量基础设施如何助力制造业高质量的经验和心得。

  在案例分享环节,结合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分享和交流质量基础设施领域前沿理念、先进技术、创新成果、行业标准发展等进行案例分享。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副总裁马迪亚斯(MARCOS MATHIAS)作题为“数字化时代的质量转型”的案例分享。他分享了数字化时代大众汽车如何开展汽车质量控制、提升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举措及成效。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志伟作题为“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质量提升全面赋能”的案例分享。他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享了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制造质量提升的相关思考。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质量总监尹慧琼作题为“释放企业质量基础设施效能  促进产业链质量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分享。她介绍了潍柴动力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和企业持续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举措以及相关工作带来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在专家对话环节,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基金会秘书长徐姗姗与中国计量大学北京研究院院长杨泽世,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德成,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肖海清,ULSE标准开发机构中国区经理张斯光展开对话,基于业界关注重点热点、质量提升的难点堵点等,共同为制造业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安徽省相关企业负责人代表发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肥)倡议》。(岚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质量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在安徽合肥举办

2023年09月25日 11: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金桂飘香,全国质量月活动如火如荼。作为世界制造业大会系列活动之一,9月22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中国质量报刊社承办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安徽专场)“质量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话会在合肥举办。会上颁发了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单向前出席会议并为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罗光勇宣读第六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表彰通报。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永生,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李宣庆致辞。

  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刚,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丁祖权出席会议并主持相关环节。中国质量报刊社总编辑刘忠学出席活动。

  韩永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质量成色更足、质量底色更浓。安徽作为新兴制造业大省,质量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至关重要。安徽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的先进理念、优秀企业带来的经验做法,加快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大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推动安徽质量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步。

  李宣庆在致辞时表示,希望安徽省各行各业深入学习领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核心要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攻方向,贯彻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改革,建设高效权威的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优化标准治理结构,提升质量认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探索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不断筑牢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相关嘉宾围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质量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作主旨演讲,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作题为“标准制度型开放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要加快推动中国先进标准走向国际,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原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作题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她系统梳理质量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功能,并为质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专业建议。

  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作题为“计量助推制造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主旨演讲。他围绕计量如何助力制造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以及计量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介绍了相关工作思考。

  德国莱茵T?V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陶思腾(Thorsten Keiter)作题为“创新检测方法和认证服务  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能力”的主旨演讲。他基于长期以来T?V在国际及中国市场的发展实践,分享了质量基础设施如何助力制造业高质量的经验和心得。

  在案例分享环节,结合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分享和交流质量基础设施领域前沿理念、先进技术、创新成果、行业标准发展等进行案例分享。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副总裁马迪亚斯(MARCOS MATHIAS)作题为“数字化时代的质量转型”的案例分享。他分享了数字化时代大众汽车如何开展汽车质量控制、提升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举措及成效。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志伟作题为“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质量提升全面赋能”的案例分享。他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分享了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制造质量提升的相关思考。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质量总监尹慧琼作题为“释放企业质量基础设施效能  促进产业链质量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分享。她介绍了潍柴动力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和企业持续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举措以及相关工作带来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在专家对话环节,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基金会秘书长徐姗姗与中国计量大学北京研究院院长杨泽世,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德成,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肖海清,ULSE标准开发机构中国区经理张斯光展开对话,基于业界关注重点热点、质量提升的难点堵点等,共同为制造业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安徽省相关企业负责人代表发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肥)倡议》。(岚焉)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