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曹小草: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供应链金融前景看好

2018年04月27日 16:40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4月26日电 题:《曹小草: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供应链金融前景看好》

  作者 曹小草(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分公司私募服务中心权益部总经理)

  近日,中央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落地。《意见》要求,推动海南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第一步,在海南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其现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第二步,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

  相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在中国还算是个“新事物”。按照美国关税委员会的定义,自由贸易区对用于再出口的商品在豁免关税方面有别于一般关税地区,是一个只要进口商品不流入国内市场即可免除关税的独立封锁地区。而与自贸区相比,自贸港不仅区域更加广泛,其运作模式也更加特殊,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自贸区仅侧重于货物流通方面的开放,而自贸港则是全方位的开放,包括货物流通、货币流通、人员流通、信息流通以及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全方位变革。就当下来看,建立自贸港的意义不仅关乎海南的发展,更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贸易强国层面的战略部署。

  从长远来看,海南依托于已公布的自贸港12大重点规划产业,把自贸港中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不断向价值链两头延伸,再结合自贸港自身在境外货物、资金和相关专业人员自由流动等方面的优势,为服务进出口贸易的供应链行业带来利好。而供应链金融作为这其中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也必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产业链+供应链金融

  随着海南自贸港的深化以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未来将会有大量跨国公司将其亚太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转移到自贸港以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供应链金融机构将会面对更多在整个供应链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依托整体供应链设计并开发融资产品,着眼于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配置资源。同时,随着融资规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机构可考虑协同作战,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或者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为不同形式的供应链产业提供充足的融资渠道。除提供资金支持以外,供应链金融机构也应关注随着贸易交易而产生的资产管理服务,如跨国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等。

  产品创新+供应链金融

  随着贸易形式以及商品越来越多样化,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应当结合基础交易的变化而适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积极利用海外离岸市场的外币以及人民币,为企业提供更多元、更便宜、更迅捷的金融服务。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结合大宗商品交易的特性,在交易的不同阶段提供新型的金融服务诸如仓单融资、预付款融资等。

  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

  根据自贸港的总体方案,跨境电子商务是重点鼓励发展的对象。事实上,无论是境内电子商务还是跨境电子商务,都必将成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新驱动力。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着眼于为电商提供集中的小额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建立电子交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以及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贸易新模式,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过,由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型业态目前在很多方面缺乏监管,供应链金融难以对其资质做出判断,因此必须抓紧配套措施与平台建设,如建设金融业统一的征信平台、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境外采购商信用档案,以及建立企业交易数据库等。

  第三方物流+供应链金融

  自贸港总体方案中同时提出要支持航运行业的发展,尽管海运方面直接放开的内容并不多,但自贸港对航运最大的利好就是金融开放。一般来说,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相伴而生。

  海南自贸港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必然惠及航运。金融业可充分发挥在航运投资、融资、结算和海上保险中的作用以解决航运企业的资金困境;也可以为航运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如金融衍生品、信用保险融资等;同时,还可以关注航运行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和金融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总的来说,海南改革开放新政多点开花、覆盖面极广、前瞻性十足。海南作为最接近东南亚各国的省份之一,以自贸港连接东南亚国家,在自贸港内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依托离岸金融盘活国际旅游岛建设,同时拓宽资金来源、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都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曹小草,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分公司私募服务中心权益部总经理。历任IBM中国开发中心软件工程师,上海尚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监。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