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地上到地下 京东“地下物流系统”讲述一座新城的未来

2019年05月02日 07:35   来源:北京商报   赵述评

  智能将开启中国快递物流的数字化升级新阶段,物流也将与城市发展进行共振。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进雄安,探秘京东物流的“地下物流系统”。从平面到立体,从地上到地下,物流向城市的深处下沉,共同配送物流(以下简称“共配物流”)减少车辆投入,一套全新的物流体系正在雄安初见雏形。实际上,地下物流系统的货运安全事故风险成本可下降近45%。

  建地下物流网 缓解道路资源矛盾

  智能物流、数字物流、空间物流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消费市场的繁荣,快递量呈倍数增长,为了满足配送需求,地面车辆、车次、货运量持续增加,城市交通愈发拥堵。与此同此,无论是货物周转量、车辆载重,还是在途车次、运输平均距离,都在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货运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负担不断加剧。

  地下物流与空间物流正是针对此类困扰应运而生。

  据了解,京东物流在2018年8月就已经开展容东地下物流的研究,对具体区域展开实际的地下物流研究工作。京东物流站在城市视角进行智能物流规划,从顶层设计上将智能物流体系纳入城市规划。目前,有关“未来城市智能地下物流系统”的一系列具体可实施方案逐渐落地。

  目前地下物流系统开始进行架构规划,对案例地区进行了两种城配网络的仿真,地下空间的环境也进入规划阶段。针对地下物流在快递电商末端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即利用地下管廊与楼宇自动连接,实现货物全流程自动化流转,自提柜按户设定方便客户取件。

  通过这一设想,将打通主干运输网络、支线运输网络和终端最后一公里,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这也意味着,以后快递包裹可能会从地下专属物流通道里,通过电梯直接达到用户家门口。

  构想共配物流 车辆投入将减少50%

  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共享是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模式,而物流是天然具有资源共配条件的行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系统不协同等多种客观因素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研究认为,共配物流将成为未来城市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利用的绝佳方案,能够大幅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人们营造更好的生活品质,并带来社会效率的显著提升。

  经测算,仅仅在车辆投入方面,采用共配物流模式就能减少50%,缓解交通运力压力的效果非常突出,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化和生活空间。

  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秘书长、京东物流城市规划业务部总经理赵斌认为,“通过共享物流资源、统一模式标准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系统变革,未来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一定会朝着全链路物流共享的方向发展。“

  共配物流的本质是共享物流资源,现代物流的核心是系统。在物流复杂的系统中,物流资源具有网络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特征,可以共享的物流资源也很多,主要有物流信息资源、物流技术与设备资源、仓储设施资源、终端配送资源、物流人力资源等。这些共享物流资源将通过城市智能物流中枢平台,链接各个物流数据孤岛,完成物流服务公共化,最终实现全链路物流共享。

  城市设施互通 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地下物流系统可实现对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进行独立规划设计。直接在地下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将包括站内仓储、分拣、装卸等区域在内的物流系统在地下重新构建,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空间。

  此外,地下物流系统将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货运网络耦合。地上的货运网络和地下的货运网络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地下管廊将地上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连接起来。在耦合网络中,相比于地上道路运输,耦合网络的货运安全事故风险成本下降了近45%。而利用耦合网络,相比于单独的地上道路运输或地下物流系统,其运输费用分别下降了近30%和10%。

  地上地下一体化货运网络耦合是一种安全性较高、运输成本较低的典型方式。无人车或物流胶囊穿梭于地下隧道或大直径管道,连接起城市物流中心及市内商超、仓库、工业园、末端站点。地下输送管廊将与楼宇自动连接,实现货物全流程自动化流转。

  城市地下物流一旦付诸实施,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物流配送的瓶颈问题,地下物流不受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影响,能够全天候送货。智能化、无中断的运输方式,可以使运输有效衔接,保障运输的时效性和高效性。直接配送至小区、企业、写字楼,甚至送货入户的形式,可以减少人员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用户带来便捷体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了对地下物流系统的研究,日本、荷兰、德国、英国、意大利等都在对地下物流系统展开研究。目前,瑞士于2017年提出的Cargo Sous Terrain地下物流系统,以及我国于2018年提出的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的地下货运系统,是世界范围内已有具体实施项目的系统,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广泛应用的系统。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晓然 赵述评

(责任编辑:徐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