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巴扎”奏响新时代丝路强音

2025-10-10 16:00 来源:中国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火车巴扎”奏响新时代丝路强音

2025年10月10日 16:00   来源:中国网   

往返于和田至乌鲁木齐的5818、5815/5816、5817次列车,全程1706公里,途经于田、民丰、若羌等14个车站,其特别之处在于每月两次的“火车巴扎”,让这趟沙漠列车,成为了南疆大地上最鲜活的“流动市集”,让乡村振兴的暖流淌进了绿洲深处的千家万户。

“火车巴扎”破解了南疆乡村的“产销难题”。由于山路崎岖、物流不便,于田的核桃、民丰的红枣、若羌的甜瓜很难卖上好价钱。列车“移动摊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清晨把新鲜采摘的核桃装进麻袋搬上车,中午就能在车厢里卖给来自乌鲁木齐的商贩;刚晒好的葡萄干不用再等赶集日,在列车上就能与游客直接交易。没有摊位租金,不用长途奔波,列车成了连接田间地头与市场的“捷径”,让“土特产”变成了“抢手货”。

“火车巴扎”装满了老百姓的“生活期盼”。与交易市场不同的是,这里充满了烟火气。维吾尔族大妈会把自家烤的馕分给邻座乘客,汉族游客会饶有兴致地学着挑选巴旦木,列车员还会帮忙翻译、称重,车厢里满是交融的笑声。对于沿线老人来说,坐火车赶巴扎不仅是卖东西,更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于孩子们而言,列车上的新鲜玩意儿,是童年里关于“远方”的生动记忆。这趟列车早已超越了交通载体的意义,成了传递温情、连接民心的“纽带”。

“火车巴扎”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这趟沙漠列车没有追求“高速”,却用“慢下来”的智慧,精准对接了乡村需求:不搞复杂的商业运营,而是给老乡们留出自由交易的空间;不局限于单一运输功能,而是延伸出服务民生的附加值。从“钢铁驼铃”般的铁路建设,到“火车巴扎”式的民生创新,沙漠环线用“基建+民生”的组合拳,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把“硬设施”与“软服务”结合起来,让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最基层的民众。

这趟沙漠列车,一边承载着南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边奏响着互联互通的强音,它让钢轨有了温度,让市集有了流动性,更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1706公里的旅程中生根发芽。(付学珍)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