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广湛高铁白云站至佛山站区间。巨大的GMC-96X型钢轨打磨车正在广州闹市区穿行,进行最后一遍打磨。车厢内,广铁集团广州大机段线路打磨3工队队长张军紧盯着刚刚打磨过的钢轨。突然,他目光一凝——轨顶外侧反射的光泽中,有一丝微不可察的蓝色。“不对!”他心头一紧。这抹转瞬即逝的蓝色,在他眼中却是一个警报:意味着外侧打磨电机的功率过猛,磨石对钢轨的切削多了一丝“火气”。
没有丝毫犹豫,张军果断出手,将操控台上的打磨模式切换到85#。这是一个极其精细的微调——将电机功率降低10%,切削量精准下调0.05毫米,即50微米,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模式切换后,再次观察,钢轨顶面那规整平顺的矩形光带再无杂色,蓝光消失了。一场可能影响未来列车运行舒适度的瑕疵被无声化解。
这电光火石间的精准判断,并非偶然。作为2024年度“最美广铁人”和国家“钢轨精确打磨工法”专利的创立者之一,张军被誉为钢轨上的“绣花郎”。此次广湛高铁攻坚,他从千里之外的衡柳线被紧急抽调而来。广湛高铁全长4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一环,其线路质量综合指数(TQI)被要求控制在不超过1.5的极高标准之下,堪称高铁轨道的“天花板”级要求。
超高标准的背后,是超乎寻常的付出。打磨作业常在深夜至凌晨进行,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就在作业前一天,从25日晚9点半到26日中午,张军和队员们经历了近13小时的连续奋战。酷热的机舱旁,温度高达80摄氏度,他们用30多分钟抢修般更换了11块磨石,汗水瞬间湿透工服。早餐,只是一个在车上花1分钟匆忙咽下的白水蛋。
张军的“绣花”功夫,不仅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微调,更源于极致的准备。广湛线施工伊始,队伍停靠在尚在建设中的珠三角机场地下站。没有维修车间,他们就在昏暗、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对打磨车进行精密标定。“必须零度对零度,误差不能超过0.5度。”张军说。而他们最终将误差控制在了0.2度以下。正是这种对“零缺陷”的偏执,使他们的打磨车一直处于精良状态,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26日日11时45分。对讲机里传来报告:“打磨电机提升到位,尾部风压正常!”张军深吸一口气,拿起对讲机,下达了那个期盼已久的指令:“收车!”至此,广湛线钢轨打磨施工比原计划提前4天圆满收官。9月30日,首趟检测列车从广州白云站平稳驶出,标志着广湛高铁全线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阳光之下,两条钢轨宛如光滑的银色丝带,延伸向远方。张军率领的团队,共打磨线路504.6遍公里,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钢轨打磨质量指数(GQI)平均高达94.1分(满分100),优良率100%,实现了打磨质量零缺陷。
对于张军而言,最美的风景不是头上的荣誉,而是列车驶过时,旅客杯中水纹不兴的那份平稳与舒适。那下调的50微米,正是中国高铁从“建得好”迈向“磨得精”、从高速时代驶入高品质时代的微小却关键的一步。(郭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