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道“破万列”背后:钢铁驼队的韧性与开放的深度

2025-10-10 15:58 来源:咸宁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通道“破万列”背后:钢铁驼队的韧性与开放的深度

2025年10月10日 15:58   来源:咸宁新闻网   

当1293次中欧班列从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鸣笛启程,2025年中欧班列中通道通行量突破3000列的消息,为亚欧大陆的经贸画卷添上了浓重一笔。较去年提前39天达标、连续3年超3000列的成绩,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跃升,更折射出中通道作为“一带一路”核心物流动脉的强劲韧性,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国家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化。

中通道的高效运转,源于通道枢纽的硬实力支撑。作为中通道唯一进出境铁路口岸,二连浩特的枢纽能级升级是班列通行量持续增长的关键密码。从宽准轨接发列车线路增至30条,到通过能力提升至52对,基础设施的扩容改造为“钢铁驼队”铺就了快车道。如今,74条运行线路如同蛛网般延伸,境外通达10多个国家70余座城市,国内辐射大部分中欧班列首发城市,形成了“内外联动、全域覆盖”的物流网络。这种网络效应带来的不仅是运输效率的提升,更让中通道在中欧班列三大通道中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中通道开行量同比增长20%,远超东、西通道增速,成为稳定国际供应链的“压舱石”。

货物品类的迭代升级,彰显着贸易质量的深刻变革。从中通道驶出的班列上,曾经以服装鞋帽、初级工业品为主的货物清单,如今已被新能源汽车、高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据半壁江山,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从早期不足10%跃升至40%以上。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跨越,更是欧亚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当德国的精密仪器通过回程班列进入中国,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借助班列驰骋在欧洲街头,中通道已不再是简单的“货物搬运线”,更成为技术交流与产业协作的“大动脉”。前9个月50.6%的回程班列占比,同比22.6%的增幅,更印证了这条通道的双向价值,实现了中欧贸易的动态平衡。

服务效能的持续优化,为班列加速注入了“软动力”。在二连浩特口岸,“数字口岸”系统让无纸化通关成为常态,“四场合一”的集中控制模式整合了行车组织与调度指挥,单趟班列口岸停留时间已压缩至4小时内。这种“硬设施+软服务”的双重升级,精准破解了跨境物流中的效率瓶颈。依托“路政企”一体化联动机制,口岸实时掌握货源需求,通过科学调度与精准配载,实现了374.90万吨货物的高效流转,让企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从“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便利,到“一单到底”的多式联运模式,服务创新让中通道的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企业跨境运输的首选通道。

中通道的蓬勃发展,更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生动注脚。自2013年首列班列通行以来,二连浩特口岸累计通行中欧班列近2.1万列,用12年时间完成了从“零的突破”到“万列跨越”的蜕变。这条通道不仅串联起中欧的货物往来,更带动了沿线产业集聚与民生改善——在国内,它让内陆城市得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国外,它为欧亚国家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发展机遇。正如古丝绸之路的驼铃见证了文明交融,如今的“钢铁驼队”正以更强劲的势头,续写着亚欧合作的新篇章。

3000列的里程碑,是终点更是起点。当前,中通道正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紧密衔接,不断拓展服务网络的广度与深度。随着智能调度、绿色集装箱等新技术的应用,这条“黄金通道”将更加高效、低碳、便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中,中欧班列中通道的稳定运行,如同穿越亚欧大陆的灯塔,既照亮了跨国贸易的前行之路,更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坚定决心。未来,这支“钢铁驼队”必将承载着更多希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源源不断的“铁力量”。(郭军)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