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节交通透视“走得了”到“走得暖”

2025-10-10 15:58 来源:咸宁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双节交通透视“走得了”到“走得暖”

2025年10月10日 15:58   来源:咸宁新闻网   

  当广州南站返程高峰的50.9万旅客顺利出站,当北京南站旅客从地铁出站3分钟直达站台,当长春站的老人用现金买到车票时不再局促——这个双节假期,24.32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没有只留下“人山人海”的印象,反而因无数个“小便利”“小温暖”,让出行成为一段有温度的旅程。这份交通运输成绩单的亮眼之处,不仅在于流量的刷新,更在于从“保畅通”到“优体验”的转型,折射出中国交通治理向精细化、人性化的深度迈进。

  基础设施的“按需升级”,破解了出行者的“老难题”。曾几何时,假日自驾是“又爱又怕”的选择:怕高速拥堵寸步难行,怕新能源车半路“没电”,怕服务区排队找不到空位。而今年假期,这些痛点正被逐一化解:日均2.4亿人次的自驾车流中,高速公路严重拥堵路段数量同比下降,充电繁忙服务区数量同步减少——这背后是充电设施的加密、救援网络的完善,以及高速免费政策与流量调控的精准衔接。浙江自驾游客王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往年国庆开新能源车回老家,光在服务区排队充电就要1个多小时,今年提前在APP上查到空闲充电桩,20分钟就满电出发。”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配”,基础设施的升级不再是“大水漫灌”式的建设,而是盯着群众的“急难愁盼”精准发力,让“说走就走的自驾”真正从口号变成现实。

  服务设计的“换位思考”,关照了每个群体的“小需求”。交通服务的好坏,往往体现在对“少数人”的关照上。这个假期,广州南站在76条验证通道中专门设置“爱心/急客”通道,长春站保留人工售票窗口和现金支付渠道,银川客运段推出萌娃“百宝箱”和便携式儿童充气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措,恰恰击中了不同群体的出行痛点:对赶时间的旅客来说,“急客通道”是避免误车的“救命线”;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人工窗口是“不被落下”的安全感;对带娃出行的家长来说,儿童充气床是旅途休息的“定心丸”。国铁沈阳局本溪车务段工作人员护送重点旅客进站的画面,大连站志愿者帮旅客搬运大件行李的身影,更让服务超越了“完成流程”的范畴,多了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服务理念,让交通不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传递。

  交通网络的“协同联动”,重塑了假日生活的“新可能”。以往提起假日出行,往往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单点移动;如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交通协同,让“跨城度假”成为常态。北京游客李女士一家的行程很有代表性:“坐高铁1小时到天津,出站后直接租了辆车,白天逛古文化街,晚上住民宿,第二天再去唐山看海,3天玩了3个城市,比以前只待在一个地方轻松多了。”这种“高铁+租车”“城际公交+景区接驳”的组合式出行,背后是铁路、公路、文旅等多部门的协同发力——北京南站扩容出租车调度站提升接驳效率,长沙铁路公安用“步巡+车巡+视频巡”保障站内秩序,各地景区与交通枢纽无缝衔接。交通网络不再是孤立的“线路”,而是串联起“行、游、住、食”的“生态链”,让假日生活从“单一目的地”走向“全域体验”,也为区域文旅经济融合注入了新活力。

  24.32亿人次的流动,是中国交通实力的试金石,更是民生温度的度量衡。从“堵在路上”到“畅行无忧”,从“顾此失彼”到“全面关照”,从“单点出行”到“全域联动”,这个双节假期的交通变迁,本质上是治理理念的升级:不再追求“数字上的好看”,而是聚焦“群众的感受”;不再满足“基本的畅通”,而是追求“细节的温暖”。当交通治理越来越精细,当服务设计越来越贴心,不仅能让每一次出行都更有获得感,更能激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流动的中国”既充满活力,又满含温情。这,正是交通强国建设最生动的民生注脚。(何美玲)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