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路电子发票看“小票据”背后的“大变革”

2025-09-13 18:19 来源:咸宁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铁路电子发票看“小票据”背后的“大变革”

2025年09月13日 18:19   来源:咸宁新闻网   

从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将全面告别纸质报销凭证,正式迈入电子发票时代。这一看似“微小”的票据变革,实则是中国铁路服务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一步,既折射出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的深层逻辑,也预示着社会治理模式向更高效、更包容的方向演进。

“纸质车票”到“电子发票”,一场持续十年的数字化接力。铁路票据的电子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突然转身”。2020年6月,全国铁路全面实行电子客票,纸质车票退出历史舞台,为后续的电子发票铺平了技术路径;2024年11月,铁路部门启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试点,并设置一年过渡期,确保新旧系统平稳衔接;直至2025年10月,电子发票正式覆盖全国铁路客运领域。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铁路部门“小步快跑、稳中求进”的改革智慧。既紧跟国家“数电票”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旅客适应节奏,通过分阶段推进降低社会成本。

电子发票的普及,本质上是公共服务领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生动实践。过去,旅客需在车站排队打印纸质报销凭证,企业财务人员需手动核对票据真伪,税务部门需投入大量资源监管纸质发票流转。如今,电子发票通过铁路12306系统与税务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开具-传输-查验-归档”全流程数字化,不仅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从源头上杜绝了伪造、丢失等风险,为构建诚信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普惠”到“服务包容”,电子发票呈现“温度”设计。

任何数字化改革都需警惕“数字鸿沟”问题。铁路部门在推广电子发票时,始终将“普惠性”与“包容性”作为核心原则。针对老年人、脱网旅客等特殊群体,铁路部门创新推出“线下申请+扫码开票”模式:旅客可在车站窗口或自动售票机获取“扫码开票单”,通过他人协助完成信息补全与核验。这种“线上为主、线下兜底”的设计,既满足了多数旅客的便捷需求,又为少数群体保留了“传统路径”,体现了公共服务“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情。

此外,电子发票的开具权限设计也颇具匠心。购票人(代办人)可为乘车人申请开具车票、退票费、改签费的电子发票,这一规则既尊重了“谁付款谁开票”的财务逻辑,又兼顾了团体票、学生票等特殊场景的需求。例如,旅游团体票由购票人统一开具发票,避免了乘车人分散操作的繁琐;而未实名制车票、跨境车票等暂不纳入电子发票范围,则体现了改革“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

站在数字化浪潮的前沿,铁路电子发票的改革远未止步。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未来的电子发票或将具备“不可篡改、智能核验、自动归档”等更高级功能,进一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同时,电子发票的普及也可能推动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票据互认,为“多式联运”提供便利,助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经历“磨合期”。电子发票推广初期,旅客可能面临系统卡顿、信息填写错误等问题,这需要铁路部门持续优化技术支撑、加强用户引导。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众对数字化服务的接受度不断提升,电子发票终将成为“习惯成自然”的公共服务标配。

从“纸质车票”到“电子客票”,再到“电子发票”,中国铁路的每一次票据变革,都标注着技术进步与社会治理的深刻互动。这场“小票据”背后的“大变革”,不仅让旅客出行更便捷、企业报销更高效、税务监管更精准,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着整个社会向数字化、绿色化、人性化方向迈进。这或许就是改革的魅力所在。它始于微末,却终将改变时代。(双江)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