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企在手订单饱满,有量更有“智”!

2025-01-06 07:41 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白舒婕

  近日,坐落于大连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1.6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顺利交付出口。这也是2024年该公司交付的最后一艘船舶。

  “随着全球船舶市场回暖以及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公司在手造船订单非常充足,已经排到了2028年。”在2024年圆满收官的同时,该公司制造本部建造部部长周锋向国际商报记者透露了公司新一年火爆的订单排期。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稳步增长,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全球首位。

  在船舶出口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中国正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从“制造”走向“智造”,一艘艘高端智能船舶从各港口交付,驶向世界各地。

  从“钢铁巨人”转型“绿色巨人”

  2024年以来,中国船舶出口市场延续火热态势,1—9月,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绿色、智能、高附加值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新亮点。

  记者从中国船舶方面获悉,该公司紧扣市场脉搏,把握船舶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中高端船型批量化订单承接,公司目前在手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7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口区,聚集了规模以上船舶及配套企业20余家。这些企业紧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造船业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造船高峰和船舶转型升级热潮中,不断巩固竞争力、凝聚新优势。

  周锋表示,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自主研发的首制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于2024年4月开工建设,该船型采用了双燃料主机、发电机和锅炉,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空调系统实现了零臭氧消耗,技术更加绿色环保。截至目前,公司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120余艘各类型船舶。“眼下,公司制造工期十分紧张,我们正开足马力全力赶制订单。”

  前不久,由大连旅顺滨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6艘新型海洋渔场工作船,从旅顺经开区装船出口,前往挪威“畅游”北极圈。该公司新开发的双体铝合金船型被市场持续看好,2024年已累计交付15米工作船49艘,出口至多个欧洲国家。

  在中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江苏,船舶出口同样火热。据统计,2024年1—11月,江苏出口各类船舶953.4亿元,同比增长56.9%;三大主力船型液货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同比分别增长169.3%、81.4%、18.4%。

  中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 FLNG”轮顺利出江,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投入运营,全球最大舱容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正式交付……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

  从“智能造船”迈向“造智能船”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我们接到的订单船型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周锋表示,随着造船行业在智能制造及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不断探索,中国船舶工业的智能化转型不断加速,不少企业正在发力智能化车间建设。

  在周锋看来,智能化船体车间的建设及应用能够推动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实现与国际先进造船国家同等水平,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此,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与信息化管控系统的融合作为切入点,推进关键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单元的研究和应用,对现有生产线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建成23条自动智能生产线和内业、管工等大型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化立体仓库。”周锋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聚焦清洁能源、智能技术在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应用,并以双燃料船舶为突破口,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智能造船”到“造智能船”的转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2034年,世界各国对新造船舶的投资和需求仍将大幅增长,随着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其出口景气度也有望延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交通运输 > 海运 > 正文
中经搜索

船企在手订单饱满,有量更有“智”!

2025年01月06日 07:41   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白舒婕

  近日,坐落于大连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1.6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顺利交付出口。这也是2024年该公司交付的最后一艘船舶。

  “随着全球船舶市场回暖以及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公司在手造船订单非常充足,已经排到了2028年。”在2024年圆满收官的同时,该公司制造本部建造部部长周锋向国际商报记者透露了公司新一年火爆的订单排期。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稳步增长,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全球首位。

  在船舶出口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中国正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从“制造”走向“智造”,一艘艘高端智能船舶从各港口交付,驶向世界各地。

  从“钢铁巨人”转型“绿色巨人”

  2024年以来,中国船舶出口市场延续火热态势,1—9月,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绿色、智能、高附加值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新亮点。

  记者从中国船舶方面获悉,该公司紧扣市场脉搏,把握船舶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中高端船型批量化订单承接,公司目前在手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7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口区,聚集了规模以上船舶及配套企业20余家。这些企业紧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造船业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造船高峰和船舶转型升级热潮中,不断巩固竞争力、凝聚新优势。

  周锋表示,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自主研发的首制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于2024年4月开工建设,该船型采用了双燃料主机、发电机和锅炉,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空调系统实现了零臭氧消耗,技术更加绿色环保。截至目前,公司已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120余艘各类型船舶。“眼下,公司制造工期十分紧张,我们正开足马力全力赶制订单。”

  前不久,由大连旅顺滨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6艘新型海洋渔场工作船,从旅顺经开区装船出口,前往挪威“畅游”北极圈。该公司新开发的双体铝合金船型被市场持续看好,2024年已累计交付15米工作船49艘,出口至多个欧洲国家。

  在中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江苏,船舶出口同样火热。据统计,2024年1—11月,江苏出口各类船舶953.4亿元,同比增长56.9%;三大主力船型液货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同比分别增长169.3%、81.4%、18.4%。

  中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 FLNG”轮顺利出江,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至臻100”“至诚60”投入运营,全球最大舱容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正式交付……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

  从“智能造船”迈向“造智能船”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我们接到的订单船型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周锋表示,随着造船行业在智能制造及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不断探索,中国船舶工业的智能化转型不断加速,不少企业正在发力智能化车间建设。

  在周锋看来,智能化船体车间的建设及应用能够推动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实现与国际先进造船国家同等水平,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此,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与信息化管控系统的融合作为切入点,推进关键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单元的研究和应用,对现有生产线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建成23条自动智能生产线和内业、管工等大型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化立体仓库。”周锋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聚焦清洁能源、智能技术在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应用,并以双燃料船舶为突破口,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智能造船”到“造智能船”的转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2034年,世界各国对新造船舶的投资和需求仍将大幅增长,随着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其出口景气度也有望延续。

(责任编辑:王婉莹)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