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交通运输 > 城市交通 > 正文
中经搜索

2号线通车!济南地铁进入换乘时代

2020年12月30日 19:50   来源:齐鲁晚报   

  12月29日,济南轨道交通2号线通车,进行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这是济南首条横穿城区的地铁线路,正式运营后将与地铁1、3号线实现换乘,开启济南地铁“换乘时代”。2号线途经槐荫区、市中区、天桥区、历下区、高新区、历城区,贯穿中心城区,与1号线、3号线构筑“一横两纵”的“H”形网络格局。2号线的通车,标志着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完美收官。 

  2号线设站19座、跨六区

  2号线是济南第一条贯穿中心城区的东西向市域快线,西起王府庄站,沿刘长山路—腊山北路—张庄路—堤口路—北园大街—七里堡路—祝舜路—西周南路—飞跃大道走行,东至彭家庄站,长约36.4公里,途经槐荫区、市中区、天桥区、历下区、高新区、历城区,连接腊山片区、西部新城核心区、老城区、高新区及唐冶新城等重点区域,对加强东西部交通联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2号线设车站19座,分别为王府庄站、腊山南站、腊山站、二环西路站、老屯站、八里桥站、益康路站、济南站北站、济泺路站、生产路站、北园站、历山路站、七里堡站、祝甸站、八涧堡站、姜家庄站、凤凰路站、鲍山站、彭家庄站,其中,彭家庄站为高架站,其余18座均为地下站。与此同时,2号线西端设王府庄车辆段,中部设姜家庄停车场。

  2号线作为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的收官之作,开通后可实现与1号线、3号线换乘,构筑一横两纵的“H”形网络格局,实现从单一线路运营到初步成网的重大跨越。至此,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全面落地。

  2号线试运营后,可与1号线在王府庄站平行换乘,与3号线在八涧堡站实现“L”形换乘;届时,济南轨道交通将搭建起济南西站、济南长途汽车站、济南东站的互联互通桥梁,实现便捷换乘,城市内外交通更加通达。

  列车全自动运行

  12月29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投公司系统设备部副部长景元广对2号线全自动驾驶进行介绍。他表示,2号线通车后,将实现全自动运行,工作人员不再负责具体操作。

  2号线采用国内领先的新一代国产自主化GoA4等级全自动运行系统,列车与信号、通信、综合监控、站台门等系统深度集成,列车唤醒、自检、出库、区间运行、到站停车、开关门、折返、回库、休眠及洗车等全过程高度自动化,是我省第一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自动化等级最高的地铁系统。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在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组织为期不少于3个月的空载试运行。2号线试运行期间,不对外开放,不载客运行。

  50分钟跑完全程

  2号线列车采用B2型车,6辆编组,动力配置2:1,最高运行速度100km/h,设计速度不小于45km/h,单程所需时间为50分钟左右。相较于其他两条线路,2号线列车数是最多的,共有34列6编组车,共204节车厢。

  2号线列车设计兼具三大济南元素,因2号线走向与黄河、小清河方向趋同,取“河脉黄”为线路色;挡风扶手是荷花;车身腰带是奥体中心主体结构造型。与1号线、3号线不同,2号线司机室采用开放式设计理念,使用玻璃替代传统地铁车辆封闭式隔断,增加客室通透性。2号线车辆端部还设置了应急疏散通道。

  常规B型车最大宽度为2.8m,而2号线车辆采用鼓型车体设计,最大宽度2.89m,乘坐更舒适。车厢采用智能LED照明、变频式冷暖空调,设有WiFi热点,5G网络全域覆盖,还新增了近两年广泛使用的type-c接口。

  2号线安全性和系统配置更高,如地板结构可耐火30分钟,为国际上最高防火标准要求。具备蓄电池牵引功能,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自身动力脱困。

  同时,2号线配置远程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车门和空调系统。设置障碍物检测装置,当列车和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可触发车辆制动停车。

  (记者 李庆斌 谷婉宁 王媛)

(责任编辑:郭博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